核心提示
根据深圳“1+5”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就近入学,而不应该自行选择其他公办学校就读。过去数年间,深圳在推进均衡教育上花了很大功夫,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择校”问题依然是市民最为关注的教育话题。现实生活中,每年依然有家长不惜找关系、递“条子”,甚至花费重金,想方设法让年幼的孩子挤进所在学区以外的“名校”,“择校风”无法杜绝。日前,由市纠风办、市监察局、市教育局行评办、福田区教育局共同组织的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查”活动中,不少校长、教师和家长代表纷纷提出对“择校”问题的看法,当中有积极的建言献策,也不乏尖锐的批评。
不管深圳如何强调均衡教育,但 “名校”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还是有难舍的情结。在他们看来,小孩在“名校”上学,不仅教学质量有保障、上大学无忧,更是“脸上有光”。这种片面的观念和攀比心理,不仅在家长心中流淌,甚至开始在孩子当中蔓延。在座谈会上,家长表示“心累”,老师觉得无奈,一时间与会人士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孩子也攀比要求上“名校”
家长代表沈咏健和余伟力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大部分“择校”家长的心态。他说,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小学毕业时也去考过深圳外国语学校、实验学校和高级中学的初中。当时是认为既然大家都认为“名校”好,为了孩子家长肯定要尽一切努力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才会有“择校”的考虑。后来,虽然高级中学和实验中学都同意录取,最终还是选择了就近入读景秀中学。他说,如果去读“名校”,家长每天都要接送,不堪劳累。孩子如果每天都挤公交,晚上7、8点才能回来,还存在安全问题。现在孩子上景秀中学,上学只有10分钟的路程,在校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很好,成绩也优秀,庆幸当初没有去学区外的“名校”就读。
孩子在梅园小学上6年级的余伟力也正在为要不要“择校”苦恼不已。用他的话说,自己住在梅林一村,如果要“择校”,就要想办法找“关系”。可是,“择校”的孩子太痛苦了。在自己住的小区,有些学生每天早上6点半就出门去上学,晚上8点才能回来,孩子很辛苦,家长也跟着受累。但是,“择校风”就像是一种羊群效应,很多人都是看到别人择校,自己也不甘落后,反而没有考虑到“择校”是否有利孩子的身心健康。他说,社会、媒体给部分“名校”过多关注和宣传,让家长们只知“名校”而不了解其他学校,更不知深圳推行均衡教育后,“名校”与普遍的学校的教学质量实质已没有很大的区别。
最让家长头痛的是,“择校风”居然对小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今小孩容易滋生攀比心态,在学校不仅比衣着名牌、讲排场,更甚者和同学攀比上“名校”。不少学生经常向父母吹“耳边风”,说班上的某某学生被家里想办法“转到名校读书”了,央求父母什么时候也要想点法子把自己“弄到名校”,孩子的不良心态部分程度上加重了“择校风”。
普通学校与“名校”初中部“有得一拼”
华富中学校长李小婉说,自己多年前就在一份议案中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按片招生,取消奥数班、特长班等特长教育,实行校长轮换制以及大力宣传省、市一级学校等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措施。从近几年福田发展均衡教育来看,确实上了一个新台阶。教育部门对辖区内的学校投入很大,各个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配备都很好。她举例说,华富中学近年招聘的老师就有北师大和中科院的研究生,师资力量堪比“名校”,但有些家长对自己学区内的学校不尽了解,想当然地认为地段不好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好,盲目崇拜“名校”,助长了“择校风”。
深南中学的徐建贞校长以自己的学校为例,提出许多默默无闻的普通学校近年来进步很大,家长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这样的学校。她说,区教育局去年对深南中学投入100多万,学校购入了新的课桌椅、黑板、投影仪等,硬件条件很好。师资方面,学校也有省骨干教师、市、区优秀教师等,高级教师很多。市属几所“名校”高中名气大,并不代表初中也好,有些“名校”近年规模扩张很快,教学质量未必可以同步跟上。她说,深南中学紧邻高级中学,有些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去上高级中学的初中部。高级中学初中部一次招生考试,就把深南中学十几名成绩好的同学招走了,但实际上深南中学近年中考成绩也很好,未必不如高级中学的初中部。
作为深圳资格较老的小学之一,“名校”园岭小学的校长梅仕华吐露了自己的烦恼。他说,园岭小学的名气大,自己每年都要收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条子”,非常头痛。实际上,各级教育部门的投入近年对新学校、边缘地带的学校倾斜,许多后来兴建的学校硬件方面都超过了原来的老学校。为了落实政府的“1+5”文件,学校每年招生开始前都要在网站、宣传栏张贴学区地区,同时加强招生的计划性,首先保证学区内所有计划生如期入读,学位有盈余才能考虑部分“条子”生。他呼吁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办学差距逐渐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应当理性对待“择校”问题,尽量在学区内就近入读。
家长缺乏了解学校的渠道
一方面是教学软、硬件大幅改善的学校“养在深闺人不知”,一方面是彷徨四顾、对学区学校所知甚少的家长,信息沟通不畅致使部分家长走上了艰难的“择校”道路。正如为是否择校苦恼的家长余伟力所言,自己并不想把孩子送到离家很远的“名校”,但现在学校基于校园安全起见,天天校园大门紧锁,家长对自己所在学区的中学根本不了解,也没有其他渠道了解,往往陷入迷茫。
李小婉在发言中提出,区属学校要主动宣传自己,要和学区内的市民就教育的问题多交流、多沟通,宣传自己的教学理念、师资条件、教学成就等,获得家长的认同。福田小学张丕发校长说,择校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不均衡,有些学校先发展,先成名,家长就会奔优质教育资源而去,因此产生“择校”问题。目前福田区教育基本均衡,省一级学校占80%,许多学校的硬件条件甚至比日本、美国的一些学校还要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他们年轻,有激情,有抱负,值得家长托付。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媒体要积极关注学校的进步,眼光不能只落在几所“名校”身上,要推动在优质教育基础上推动均衡化发展。
对于学校和家长反映的问题,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说,评议会上各方代表反映的问题,暴露了辖区学校和社区居民沟通不足的现象,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媒体的正确引导,学校也要积极主动利用多种途径和社区居民沟通,如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和社区共办活动等,宣传学校的教学条件、资源、理念等,消除家长的疑虑,最大程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让学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就近入学的便利,健康快乐地成长。
以各种名义选拔生源不可取
对于屡禁不止的“择校风”,有家长甚至建议干脆取消市属“名校”的初中部,消除家长、学生间的攀比之源。评议会上,家长的这句戏言还引来了一些校长、老师代表的认真回应,对目前市属“名校”招收特长生带来的问题颇有微词。
一些校长代表坦承,均衡教育是相对的,目前“择校风”仍然存在,说明了学校间教学水平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追求教育的公平是一种方向,但是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让家长自由选择送孩子上市属“名校”还是区属普通学校,家长肯定会选择前者。如果要实现公平教育,必须把“名校”也纳入公平教育的体系之内。
老师代表指出,现行的制度允许有些“名校”初中部以各种名义选拔生源,一方面相对于其他学校形成了生源的优势,另一方面让家长对“名校”趋之若鹜。他们举例说,目前深圳中学、高级中学和实验学校都允许招收艺术特长生,每年近百个学位吸引了几千名学生应试,这从某个程度上助长了“择校风”。“某种程度在招生问题上,普通学校已无法与‘名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最终又以同一尺度衡量两者,有时我们也感到无奈。”
许多校长老师代表呼吁,市教育部门不能光光盯着市属“名校”,要把更多关注的眼光和精力投入到区属学校上来。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均衡配置,应当把招生的公平也包括进来,这样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才会逐渐缩小,能够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质量的竞争,推动总体教育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