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泓
首席评论
SHOUXIPINGLUNs
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政策的制定,没有公众的声音参与,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广东高考历次改革,似乎尚无一次能够以听证、热线、论坛等方式,直接听取来自民间的声音。当下水电米油气等等民生问题的研究决策都广开言路,教育部门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固守城池。决策方式的闭门造车,究竟是出于倨傲、还是心虚?无论如何,相关部门有必要调整态度,给公众一个合理的交待了
昨天,随着各媒体对2010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发布的报道,校园内外一片热议。让人玩味的是,众多议论的焦点并不在于改革方案本身利弊商榷,而是一声声感慨:高考又要“变脸”了!
高考一直在改革,每次变革均会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不过不同阶段反映不同。三十年前,恢复高考,民众为人才培选的拨乱反正而鼓舞欢庆;二十年前,试行标准分,南粤人亦以“敢为天下先”的胸襟坦然受之;十年前,“3+X”方案的出炉,也一度为深感应试教育切肤之痛的民众抱以极大期望。
然而今期高考再出改革方案,听闻的却是一片惶惶之声:为家长者深恐子女成为教改试验的“小白鼠”;为教师者抱怨教学应试备考无章可循;为学生者无暇讨论方案的是非,他们有更紧急迫切的任务———跟从高考“指挥棒”,迅速转身去适应新方案……
同对高考之变,反响为何如此不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变动太过频繁是也。
根据资料显示,广东高考从1977年至2010年,23年内变革了六次,后四次大改均发生在1997年之后的十来年间,其中有四年三度大改:1997年在英语考试中加试听力,1999年实施高考“3+X”方案,间隔两年;2000年高考方案再度改为“3+X+综合”,间隔仅一年;去年高考科目设置再改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而新方案则指出,2010年将取消沿用11年之久的X科,同时增设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期间,考生还经历了连续不断的“小风波”,如填志愿考前改考后、计分由原始分改标准分再改原始分等等,最“惨”(坊间形容)一年的考生遭遇了填两次志愿的“折腾”:考前填一次志愿不算,考后重填一次……
细读改革新方案,平心而论,内容对当下一些教育弊端确实作出了改进性的探索。广东省教育厅的有关领导也在多个场合表态说明,广东最新高考改革方案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以示方案出台的慎重。但是为什么方案出台激起的不是支持、理解而是一面倒的非议呢?除了一些细节条款有待斟酌外,不能不从方案的出台程序上找原因。或者可以这样说,正是高考改革方案制定决策程序缺乏对民意的尊重、听取和采纳,换来了民意对方案的不信任甚至是抵触。
从决策者角度,高考改革是一场综合全面、长远布局的战略调整;但是从每个家庭角度,关系的是孩子的一生。没有哪位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充当试验的“小白鼠”,高考方案的制定和决策者也必须对改革的直接承受者———学生,抱以负责任的态度。学生不是博弈中的棋子,不是战役中的士兵,他们不可被牺牲,因为他们的人生不可重来。
“负责任”体现在具体执行中,首先是方案论证时必须考虑全面,放眼长远,不可总是以“橡皮擦”方式,不断推出新政策来否定原制度中的缺陷。当然这是一种比较高的要求和理想化的推理,现实情况中一项新方案的施行难免有各种瑕疵,这时就需要强调决策程序的科学。
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政策的制定,没有公众的声音参与,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广东高考历次改革,似乎尚无一次能够以听证、热线、论坛等方式,直接听取来自民间的声音。当下水电油气等等民生问题的研究决策都广开言路,教育部门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固守城池。决策方式的闭门造车,究竟是出于倨傲、还是心虚?无论如何,相关部门有必要调整态度,给公众一个合理的交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