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喝一杯可口可乐,实在是件非常容易、普通得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可要是换在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能喝上一杯可口可乐,却成了一种奢侈的象征,因为在当时,可口可乐被认为是代表了“西方资本主义享乐生活方式”的标签。也因此,可口可乐从进入中国,到真正融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经历了漫长的历险。
最先到达中国的外国消费品
1978年12月底,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国门打开,吸引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潮随之掀起。彭敏在他主编的《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一书中披露:1978年,全年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而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10天里抢签的合同。
欧美的企业嗅到了中国变革的气息,美国的可口可乐,更成为了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内地的外企。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可口可乐就已经着手“抢滩”中国市场。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粮(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建立起来之前,从1979年起,用寄售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由此,可口可乐在1949年撤离中国30年后终于可以重返中国内地市场。12月17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美恢复邦交正常化,为可口可乐进入中国提供了更便利的通道。
1979年底,在香港五丰行协助下,首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由香港发往北京,成为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最先到达中国的外国消费品。
引发强烈的抵制之声
在经过了试探性的销售之后,美国方面进而提出向中粮公司赠送一条每分钟生产300瓶可口可乐的瓶装线。最初,中粮希望第一条生产线设在上海正广和汽水厂,谁知道却遭到了上海方面坚决而强烈的抵制。上海一些报刊发表文章和群众来信,指责中粮此举是卖国主义、洋奴哲学,引进可口可乐就是引进了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就是打击民族工业。可口可乐不得不改在北京建厂。装瓶厂最终落脚在北京五里店中粮总公司下属北京分公司的一个烤鸭厂里。厂房只有一间,是烤鸭厂腾出来的。1981年4月正式投产。
但是,工厂建成之后,却又引来了更猛烈的斥责之声。马立诚在《交锋三十年》一书中写道:一老同志发话了,“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并要求中粮对此作出解释。
中粮专门写了报告,阐述5点理由:1、可口可乐是饮料,有名气是因为销售成功。美国人到世界各地都喝这种东西,改革开放之后,外国人来得多了,成为一种必备饮料,我们应该满足这种需要。2、可口可乐配方用了中国的桂油,有中国的成分在里面。3、我们尚未掌握饮料罐装瓶装技术,引进这套设施,有助于技术进步。 4、我们每年花30万美元买浓缩汁,但是我们的利润要比30万美元多出两到三倍。5、我们仅限在北京设厂,不在其他地方设厂。北京设厂也是有控制的,国家在政策上规定,可口可乐生产量不超过我国饮料总产量的5%,建厂前办理审批手续等。通过这番解释,这场风波才平息下去。
奢侈品融入百姓生活
当时的外贸部部长李强在批复可口可乐公司与中粮签订的协议中加了一条:仅限于在涉外饭店、旅游商店出售。所以,可口可乐北京厂于1981年4月投产后,产品也仅供应旅游饭店,收取外汇,当时的销售对象严格限制在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当中,销售地点主要是友谊商店。1982年初,征得外经贸部同意,才将供应饭店之后剩余部分由北京糖业烟酒公司再投放北京市场内销。
最初,瓶装的可口可乐卖到4元一瓶,非常贵。因此,能买上一瓶可口可乐,就意味着是一种难得的奢侈享受;而很多年轻人,更是把喝可口可乐当作展现个性、追求时尚的消费方式。为了尽快打开市场,1982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各大商场推销可口可乐,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一双带包装的筷子。这是中国当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虽然当时国人对这种有点咳嗽糖浆味的汽水还不习惯,但在那个物资紧缺的时代,购物赠物吸引了不少人。
但北京各大报却做出激烈反弹。《北京日报》的“内参”就以“可口未必可乐”为题发表文章,认为国家缺少外汇,引进可口可乐浪费国家大量外汇资源。政治局常委陈云在这份内参上批示:只准卖给外国人,不准卖给中国人一瓶。外经贸部根据批示,只好通知北京停止内销。后来,中粮以“人民来信”的形式直接向中央领导说明问题,1年之后,可口可乐终于重新获得内销权利。随后,可口可乐逐渐在广州、青岛、上海分别建厂投产。
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期封面:“China’s New Face(中国的新面貌)”,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很直白地表现了中国正在开放,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首次访华。英国广播公司BBC拍了一部纪录片,中央电视台要买片子播放,找到可口可乐,希望赞助20万美元,条件是在片子播放前后放可口可乐广告。当时在可口可乐公司负责中国公关业务后来升任公司副总裁的卢炳松说:“20万美元在当时是个天价,可口可乐公司一年在中国卖汽水也赚不到20万美元。”但美国人很清楚,可口可乐的广告一旦在中央电视台上播出,就意味着其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中国做生意了。
随着广告的播出,可口可乐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把喝可口可乐当作展现个性,追求时尚的消费方式,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