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华 ,全国第一个解散大队食堂

  

天华,全国第一个解散大队食堂

  这就是刘少奇1961年在天华村蹲点时住了18天的房子。房子现已经过多次修缮,当年的房子比现在要破旧得多。

  

天华,全国第一个解散大队食堂

  天华村引进的首个大项目,已开始进行基础设施施工。村委会主任杨义说起村里的美好蓝图,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1961年4月12日至30日,刘少奇主席来到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今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调研农村工作。为期18天的调研中,刘少奇身体力行,求真务实,深入农户调查访问,了解真实情况。刘少奇用共产党人的良知和勇气,作出了“解散天华大队公共食堂”的决定,天华,成了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大队。

  时逢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笔者走访了刘少奇当年调查过的农户,倾听并记录着人民缅怀他的心声。

  1961年,对共和国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极“左”思潮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人民公社化运动”正在全中国轰轰烈烈地进行。三五年内“超英赶美”的奋斗目标,让浮夸风一时甚嚣尘上: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四亿多中国农民吃起了“大锅饭”,加上几年间接踵而来的洪水和干旱,使民众的生活陷入严重的困难中,饥荒正在全国蔓延。

  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是当时全省闻名的“红旗大队”。粮食连年增产、亩产上万斤、“公共食堂”越办越好、社员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报纸、电台连篇累牍地宣传这里,远在北京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回家乡湖南调研。

  1“我最内疚的,就是没对主席说真话!”

  在青山铺镇天华村,笔者见到了当年被刘少奇称为天华大队“笔杆子”的支部委员彭腾奎。彭腾奎老人今年已是75岁高龄,但身体健康,也十分健谈。“刘主席亲切得很啊!”谈起刘少奇来天华大队调研的事情,老人激动不已,详细地向笔者描述起刘少奇当年来天华大队调研时的情景。

  “1961年4月12日,夜幕悄悄降下,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人们仍能感受到仲春时节的寒冷。结束完宁乡的调研,刘少奇来到了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彭腾奎回忆道,没有威武的警车,也没有长长的车队,甚至不能辨认谁才是首长,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就这样悄悄地来到了天华大队。下车后,刘少奇和王光美径直住进了王家塘一幢破旧的小屋,房屋泥墙已大块大块剥落了,房内十分阴暗。没有玻璃窗户,就用一块粗布挡着;没有床铺,用两张长条凳架起两块门板代替。地方干部曾建议刘少奇住条件好些的房子,但刘少奇却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化。

  次日,刘少奇召集大队干部开座谈会。彭腾奎作为大队支部秘书也赶到王家塘参加座谈。“我当时心跳得很厉害!”彭腾奎说起第一次见到刘少奇的情景,依然心潮澎湃:“主席早已经和夫人在门口等候我们,并和我们一一握手。”刘主席您好!彭腾奎老人,激动地比划着主席和大家一一握手时的动作。“我一个平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汉,怎么会想到国家主席这么平易近人!”彭腾奎告诉记者,刘少奇把大家迎进屋内坐定后,又给大家各递了一根“大前门”香烟,王光美又给大队干部每人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让大家紧张的心情很快松弛下来了。

  大队支书彭梅秀给刘少奇汇报时,大谈天华大队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的“成绩”。没等彭梅秀说完,刘少奇打断了她的汇报,用浓郁的宁乡口音说:“你们的成绩我已经看到了,那个20万字的‘红旗材料’都写着。我来的目的就是想听取大家的意见。现在国家十分困难,人民生活并不富裕。这个我有责任,中央也有责任。我对不起全国人民,对不起天华人民!”说完,刘少奇起身,深深地鞠了一躬。他接着恳切地说:“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带头讲真话,把基层最真实的情况反映给中央。”

  在座的大队干部都对主席的这一举动感到震惊,面面相觑。“我当时其实想说真话。”彭腾奎内疚地说,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在场的大队干部都担心被“扣帽子”而没能说出真相。“我至今感到非常惭愧,当时没有对刘主席讲真话!”彭腾奎说。

  2“主席给社员深深鞠躬,感动了我们”

  座谈会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刘少奇感到了解实情的难度。4月15日,他决定避开大队干部,跟普通农民直接座谈。刘少奇径直来到王家塘对面的施家冲生产队,请来7位社员。

  现年68岁的李正球,是全村参加了当年座谈会惟一在世的人。笔者见到他时,这位当年座谈会中年龄最小的社员,如今已两鬓斑白。老人身体欠佳,记忆力也不好,“今天的事明天就忘”,但对于那场改变天华人民命运的座谈会,老人却记忆犹新。

  “今天请你们来讲话,是想问问你们的意见,讲错了也不要紧,不批评,也不戴帽子,大家都放开讲。请你们随便讲话,请大家向我讲真话。”一席诚恳的话语说完,刘少奇摘下蓝布帽,露出了苍苍白发,弯下腰恭敬地向在座的社员鞠了一个躬。

  国家主席的这一鞠躬,深深感动了在座的社员。大家思绪犹如火山喷发,纷纷说了憋在心底的真心话!第一个说出“农村办公共食堂不好”这句话的,是壮实的彭五大汉。他一一数落公共食堂的缺点:我住食堂,自己的屋空在那里,自留地也不能种,以前搞副业,猪、鸡、鸭、蛋、红薯、芋头、豆子都很多,而现在这些东西没有了。如今做事难得来劲,肚子不饱,无法积极;大个子、小个子做一日工都记十分,不想积极;技术高低不分,懒得积极。接过彭五大汉的话,年近半百的彭玉鸿又说:亩产上万斤?都是假的,我们就是挑土也挑不出来啊!随后,李正球和其他社员都发言,纷纷向刘少奇讲真话。

  3“刘主席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天华的现实震撼着刘少奇主席的心。沉默良久,刘少奇作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决定:天华大队的公共食堂可以自行解散!他当即责令当地干部从外地调来铁锅,分发到每户社员家。

  “公共食堂解散了!”消息传出,许多群众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大家奔走相告,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附近的大队、公社。“这是什么人开的恩?” “是刘主席亲自下的命令!”喜悦、感激、疑惑……一时间,让天华大队成为了全国的焦点。

  “刘主席真是我们的救星啊!”讲述完这个令天华人毕生难忘的历史,李正球老人已是老泪纵横,“就这样,我们天华大队的社员,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后第一批家里有锅的人,天华大队,成了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大队!”

  公共食堂解散后,村民们终于可以自己种菜、自己养鸡了。刘少奇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并给天华人民提出了“十个一”的美好愿景,即每个农户家要有“一栋好房子,一套好家具,一间好猪舍,一栏好生猪,一片好果林,一园好蔬菜,一群好鸡鸭,一塘好鱼,一人要有几套好衣服,房前屋后要有一片好风景林”。

  4月30日,刘少奇离开天华大队,临走时,他嘱咐大队干部和群众,“一定要把天华大队建设成为真正的红旗大队”。

  回到北京后,刘少奇仍旧挂念着天华大队,多次和大队进行书信往来。片片信笺寄托着主席对天华群众的关心,1962年,在他给天华村的亲笔信中写道:“知道你大队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各方面都有进步,我很高兴……我原来准备今年夏天再到天华大队来看看,现在看来,恐怕做不到了,等以后有可能时,再来看看你们大家。握手!”

  村主任自掏腰包20万建设“红旗村”

  “天华山上石,主席早登临。俯览湖湘土,高瞻岳麓云。心忧家国事,腹虑庶民情……”一走进天华村,村委会主任杨义就给笔者吟读了这首村里人为纪念刘少奇到天华蹲点18天所作的诗。

  47个年头过去了,昔日第一个解散“大食堂”的天华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长沙县不少发达村庄相比,仍有差距。

  “知耻者而近勇。”这是天华村村委会主任杨义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刚刚四十出头的杨义,曾是天华村的能人,凭着自己的实干与努力,在建筑行业打拼多年成功致富,实现了许多城里人才能拥有的生活:有房、有车、有积蓄……今年3月,一心想带领村民致富的杨义,放弃生意回到家乡竞选村委会主任,并成功当选。“我只想完成少奇同志的遗愿,把天华村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红旗村’。”在竞选村长时,他许下了这样的承诺:3年不拿工资,不报发票,并自掏腰包20万元作为村上的建设费用。

  当选当天,杨义便将自己的20万元存款转到了村委户头上。村民们深深被新任村主任大公无私的精神所感染,纷纷主动要求参加村上的义务劳动:村里被洪水冲毁多年的水渠,终于疏通了;村上老化的电网,全部改造到位……在杨义上任的这230天时间里,天华村共出动义务工5200多人次。天华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市里打工的彭美群,主动辞职回到天华村,为天华村的招商引资义务跑腿;不少村民组长掏出家里的积蓄,投到了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村里外出经商的能人,也开始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大家的帮助下,杨义招回了村里的第一个大项目。该项目由国家水稻研究中心、湖南农大、省水产养殖研究所和湖南兴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先期投入就达7400多万元。今后,天华山的响水坝将成为一个名贵鱼种喂养基地以及亚洲最大的微量元素研发中心。

  杨义向笔者描绘了天华村的美好蓝图:把天华村打造成一个“红色旅游”基地,让天华村真正“响”起来,从而将天华村打造成真正的“红旗村”。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