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策到位,没奥运北京也能“天天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01:13  新京报

  ■ 社论

  在北京生活的人,能明显感受到2008年北京的蓝天的增多。最近的一份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11月30日,北京在温暖的冬日里迎来全年第256个“蓝天”,达标天数已超过全年天数的70%,至此,北京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蓝天”目标,空气质量连续10年改善。(新华社11月30日电)

  这是一份好成绩。这份好成绩,得益于2008年北京采取的系列环保措施。例如从1月1日起,北京市销售符合国Ⅳ标准的燃油;大型燃煤设施完成了深度治理,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等。在奥运会前后几个月,北京还出台了一系列临时减排措施,例如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周边一定范围内的重度污染企业停产限产等。

  但也正因如此,2008年北京蓝天数量的成绩单,有相当的特殊性。因为奥运,北京加强环保的措施力度是空前的。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也认为:“还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因素就是奥运期间的临时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延续作用。”那么明年以及以后没有奥运会了,北京的蓝天情况会如何呢?

  今年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常规和临时原因提示人们,对城市的空气质量,需要长期持续性的建设。临时性的措施可以在短期内改变局部空气条件,而一旦造成反弹,势必会损害环保政策的信誉。作为一个特大型内陆城市,因为天气原因,空气质量也难免存在特殊性。奥运会实行机动车限行措施的头几天,北京恰巧遭遇特殊气象条件导致空气质量不降反升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蓝天指标仅仅只是一个指标而已。

  即便如此,随着空气质量的不断改善,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指标体系。目前北京的“蓝天指标”,是空气质量二级或优于二级,换算成通俗一点的数据就是“良”。但是,据专家研究,北京“蓝天指标”的“良”,只相当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等”的空气质量。因此,对北京来说,天色看起来是蓝的并不一定是“蓝天”,同样,256个“良”也不意味着256个“优等”的“蓝天”。这样,在不断提高空气质量的同时,需要将空气质量指标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让相关部门有一个更大的工作压力和更高的目标,也让公众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以便自觉为减少空气污染做出贡献。

  对每个市民来说,空气质量是生活家园的最重要保护伞。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蓝天指标”其实是为了给市民一个空气质量的直观印象。但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在于环境保护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不仅仅要求措施的力度,更在于强力措施的科学性和持久性。只有科学的措施才能长期持续下来,在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中生存并发挥作用。

  北京的“蓝天指标”推出已有10年历史。在这10年中,不但每一年的蓝天数都在增长,而且民众对空气质量的实际要求也在增加。实现“蓝天指标”,其实不是一个量化的工作,而是一个具体化和细节化的民生工程。2009年,乃至以后,北京的“蓝天指标”还能不能实现持续增长,这既让人期待,又让人担忧。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