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年前,“红岩烈士”下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01:42  华龙网-重庆晚报

  红岩魂展览走向全国,探索出市场经济下文化事业发展之路

  今年,“红岩魂”走进西藏,为二十周年的巡展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是,二十年前,这一文化事业走向市场的大胆尝试,却被批评是“请烈士下海”。

  展览首站选在广州

  红岩联线主任厉华还记得,1987年,歌乐山烈士陵园门可罗雀,一派冷清景象。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陵园片区主任黄永跃来到他的办公室,“馆长,您在看什么?”正盯着中国地图的厉华回过头:“现在全国还有多少人看小说《红岩》?”黄永跃愣了一下,“这本书可能已买不到了。”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老百姓都忙着赚钱去了,文化是不是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革命纪念馆又该怎样适应变化?带着这样的疑问,烈士陵园迈出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厉华等人大胆决定:走出去办红岩展览投石问路。展览首站,选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广州。

  展馆拒绝红色展览

  1988年1月,厉华带着四个人去了广州。有一家单位开始很热情,当听说展览内容是关于国民党军统集中营牺牲的烈士,对方吃惊地说:“有没有搞错?”亲自出面接待的另一家展馆老总,得知展览内容也借口“消失”……厉华等人又找到一家博物馆,对方请示上级后答复:“如果是家具、食品、服装展览可以考虑,我们不办政治性展览!”

  最终,省港工人罢工遗址纪念馆接纳了红岩展览。题为“歌乐忠魂世代英华”的展览(“红岩魂”展览前身)在广州取得了巨大成功,应观众要求一再延期。由此,“红岩魂”走上全国巡展之路。

  媒体批判烈士下海

  红色资源面向市场,各种争议随之而来。国内一家权威报纸刊登了一篇旗帜鲜明的文章:《请烈士下海谁之过?》,直接批评歌乐山烈士陵园的做法。前来参观的游客也提出,“掩埋烈士尸骨的地方不应收费”。

  “经过20年,到今天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对的,红色资源、文化产品不推向市场还有什么价值?”在厉华看来,将精神文化产品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也就更大地实现了社会效益,这本身就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截至目前,“红岩魂”展览已走遍全国208个大中小城市,5600万人受到红岩精神洗礼。

  厉华说,在坚持主旋律、保证公益服务的前提下,文化单位所提供的产品现在要进入市场,而不再是进入文件,“那你就要适应当下观众的口味”。文化产业走向市场的同时,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重庆大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则将进一步提升重庆的文化形象。记者 杨娟

  网络编辑:孔祥伟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