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戏曲舞台一奇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04:53  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陈 茁

  实习生陈 镭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11月上旬,中宣部、文化部抽调全国10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院团的优秀剧(节)目进京汇报演出,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民营剧团入选其中。

  这并不是小皇后豫剧团拿到的第一个“全国唯一”。它还是全国民营剧团中唯一一家夺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的剧团,也是唯一一家夺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民营剧团。而剧团的团长——青年豫剧演员王红丽,不仅是全国民营剧团中唯一一位两次戏剧“梅花奖”得主,而且是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唯一一位民营剧团学员。

  不拿国家一分钱,坚持以“服务农民、服务基层、走平民化道路”为宗旨的小皇后豫剧团,自1993年创建以来,积极面向市场、面向基层,一手抓演出剧目生产,一手抓精品剧目生产,不断出戏出人,逐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家庭式剧团成长为一个全国知名剧团,资产由当初的1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万元,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按市场规律办团 观众看啥咱演啥”

  1993年,戏曲市场经过改革开放10年的火热后开始走向不景气,王红丽意识到:再固守传统创作、演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戏曲的发展。于是,她和父亲再三商量后,筹措10万元,成立了以家庭成员为主干的我省首家民营剧团——小皇后豫剧团。

  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行方式。为此,剧团实行艺术总监负责制。50多人的演员队伍,全部都是合同制招聘;由10多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创作班子,有戏则聚,无事则散,实用、灵活,运行成本低。强化教学之风,严格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远不闻调弦声,近不见练功人”的剧团非团的怪现象。(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建立竞争机制,分配上按贡献大小,收入上拉开档次,强化团队精神,形成了全团上下“一棵菜”的观念。

  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剧目。他们在创作和排演剧目之前,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认真研究观众的艺术口味,根据市场需要和观众的欣赏趣味确定剧目的生产。王红丽说:“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早就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了,我们的目标就是观众看啥咱演啥。”

  15年来,小皇后豫剧团共自编自创了11台新戏,排演了12台传统戏,基本上是“一年一台吃饭戏,三年一台精品戏”。王红丽解释说:“吃饭戏可以满足群众看戏多样化的需求,精品戏让我们立团、打品牌,扩大影响力,缺一不可。”

  剧团在搞好市场推广和宣传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戏曲观众的承受能力和承受心理,灵活掌握戏价。他们还注重与各地经纪人、演出公司建立良好关系,为开拓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平民化道路上的酸辣苦甜

  戏曲的广大观众在农村、在基层,决定了小皇后豫剧团“服务农民、服务基层、走平民化道路”的办团宗旨。15年来,他们扎根基层,走出了一条酸辣苦甜的平民化道路。

  酸。一年365天,300多天在外演出,家里根本顾不上。许多演员聊天不敢碰家这个话题,生怕忍不住掉眼泪。王红丽自己也是如此,她说:“我欠孩子的太多了。”

  辣。为了节约资金,剧团的演职员个个一专多能,能演戏、会乐器;会电工、会木工;会裁剪,还得会当焊接工。每出剧目的服装、道具、幕条全部自己设计、施工。

  苦。基层的演出条件很简陋,绝大多数是露天舞台,演员们在舞台上经常是吃风咽沙,迎雪吞冰。没地方吃住,剧团自己起火做饭,演员自带行李,经常在四面透风的舞台上睡地铺。

  甜。1998年,豫东尉氏县郝寺村的群众想看戏,但又凑不上钱请剧团,小皇后豫剧团无偿为他们演出4天7场戏,当地乡亲们兴奋得都像过年一样,争着把演员往自家拉。剧团走时,乡亲们还把家家户户攒的19袋花生装到剧团车上。

  “广大平民阶层,是地方戏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既然我们确定了宗旨,就不会计较价格的高低,只要群众想看戏,少给钱甚至不给钱我们也会演。”一席话,道出了王红丽对观众的诚挚爱心。

  15年间,小皇后豫剧团的足迹遍布豫、晋、冀、鲁、皖、苏、粤等省的广大农村和基层工矿,巡回演出共5000余场,观众达2000万人次以上。他们用坚持不懈的艰苦拼搏,占领了广大的农村文化市场;他们用认真严谨的舞台演出,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赞誉。2003年,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受到中宣部和文化部的联合嘉奖,被授予“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风雨过后见彩虹

  15年的摸爬滚打,15年的扎根基层,5000多场次的演出锻造出了活跃在艺术舞台上的这朵奇葩,赢得了观众,也赢得了市场。剧团导演葛圭璋告诉记者:“这些年,我们的演出合同每年都是满满的,不仅是因为戏演得好,而且我们讲信用,重信誉,哪怕是在偏僻的农村,演出仍然一丝不苟,布景、幕布一律到位。”

  在占领市场后,王红丽的眼光投得更远,就是要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1995年,她决定进京角逐梅花奖,剧团没钱买车票,她硬是带团从河南出发,一路经过河北、山西,边走边演,用了半年时间才到达北京,以《风雨行宫》的超百场演出的纪录再次扬名京都,实至名归地荣获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如今,《风雨行宫》仍是小皇后豫剧团的“看家戏”,演出场次超过2000场。

  在建党80周年之际,小皇后豫剧团想排一台精品剧目向党献礼,著名戏剧导演余笑予、王豫生和湖北编剧宋西庭关门琢磨剧本,前后修改数次,时间长达半年,终于创作出了一个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铡刀下的红梅》,该剧在剧本结构、性格塑造等方面具有独创性,不仅在河南,就是在全国,也是难得的好戏。该剧在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2003年,该剧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并荣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二名。王红丽也因成功塑造了《铡刀下的红梅》中小英雄“刘胡兰”的形象再次荣膺梅花奖,成为全国民营剧团二度荣获梅花奖的第一人。

  小皇后豫剧团出名了,团长王红丽的想法又多了:“明年,我们不但要参加‘品味梅花’名家百戏百场全国巡演,还要建排练厅,把《铡刀下的红梅》搬上银幕。另外,我还想把《风雨行宫》重新包装冲击全国精品剧目……”

  祝愿这朵中原大地的艺术奇葩更加绚丽多彩。②7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