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屡接精确预警 本可防患未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05:00  荆楚网-楚天金报

  

图文:屡接精确预警本可防患未然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图为:帕蒂尔

  孟买恐怖袭击结束后,外界目光逐渐转移到袭击事件原因以及带来的教训。印度媒体和民众把矛头指向政府以及国会议员,认为他们之间的政治纷争以及失职之举应对袭击部分负责。为此,内政部长帕蒂尔和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11月30日已先后向总理辛格递交辞呈。

  军方六次警告海上有危险

  当局不理会海防松懈依旧

  根据调查人员对袭击者供述和目击者回忆的总体判断,袭击者通过海路成功潜入孟买,进而实施恐怖袭击。袭击者突破的这第一道防线为何如此脆弱?印度国内果真没有关于加强海上安全的讨论么?

  《印度快报》11月29日披露,过去两年中,国防部长安东尼至少6次提及恐怖分子利用海路潜入印度发动袭击的威胁。去年3月,安东尼向国会作报告时曾提及有关情报,称“恐怖分子正在接受训练,存在他们通过海路渗透进来的可能”。

  尽管如此,负责印度海岸边界安全的海岸警卫队仍得不到执行任务所需的足够舰只以及飞机,致使部分区域的海上警卫形同虚设。印度海岸警卫队名义上配备了106艘大小舰艇和52架飞机,但实际规模不足六成。最严重的是,根据一份国会报告,印度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均缺少无人侦察机和可以执行远程任务的侦察机,从而使海上侦察能力大打折扣。

  一周前即预测袭击将至

  却被众官僚视为“过敏”

  除海上防线外,印度情报部门曾提前掌握事后获得证实的部分情报,一旦及时着手应对或许可以借助这第二道防线挫败袭击。然而,《星期日快报》11月30日披露,整个安全系统内部的相互信任缺失贻误了情报,最终带来灾难性后果。

  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11月19日即袭击发生一周前,一家情报机构根据一天前截获的信息汇总出一份“绝密情报”,称有人正在孟买附近海域策划一起袭击,而且“可能不久发生”。情报甚至将袭击日期精确到了11月25日,与真正的袭击日只差一天。而且,情报还提及恐怖分子使用印度拖船靠岸的可能性,这一情况在事后得到印证。

  上述情报首先被提交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下属联合情报委员会作进一步分析,后与海军以及海岸警卫队分享,同时作为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作情报参考。然而,情报传递过程中,不同机构对信息的严重程度以及真实性存在不同解读,部分机构以此类情报太多为由将报告束之高阁。

  反恐部门反应慢行动拖沓

  事发九个半小时才抵现场

  恐怖分子是在11月26日晚9时30分许发动袭击的,然而,当印度安全部队赶到袭击现场时,时间居然已经过去了足足九个小时。接到事发的消息时,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德希姆克身在喀拉拉邦,当他搞清楚事态的严重性后,时间已过去了90分钟。晚11时,德希姆克打电话给内政部长帕蒂尔,要求派国家安全卫队来孟买执行反恐任务。帕蒂尔再致电国家安全卫队总监杜特。

  接着,国家安全卫队成员们在睡梦中被叫醒,他们穿上制服、防护装备、领取弹药和武器。然而,可运送200名队员的伊尔-76运输机并不在新德里,而在空军昌迪加尔基地。宝贵的时间一分一秒地消失。伊尔-76的飞行员被叫醒,飞机进行了重新加油,于11月27日凌晨2时抵德里,并在飞了近三个小时后才到孟买机场。突击队员们再乘大巴前往案发地点,等他们终于到达袭击现场时,已是次日清晨7时了。也就是说,突击队直到案发九个半小时才开始反恐行动。而据专家说法,袭击事件发生后,只有在30分钟内采取反恐行动,才能避免让恐怖分子占据重要战术位置。

  迎敌时刻装备差信息不足

  多名狙击手全程未发一弹

  到在实战中应对恐怖分子时,参与正面迎战的安全力量表现却难尽如人意,让人数不多的袭击者发动的行动持续近三天三夜。一些印度安全官员抱怨这一尴尬源于硬件“掉链子”。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部分安全官员的话说,在印度,收入不高的警察平时除了警棍没有其他武器装备;即使是这次袭击中执行任务的反恐突击队员,身上穿的只是安全系数不高的旧式防弹衣,而且没有配备任何可以确定火力发射来源的战术装备。

  包围豪华饭店过程中,反恐部队在周边部署了狙击手,但他们既没有防身装备,也没有西方反恐人员所使用的高性能望远镜。一名在泰姬玛哈饭店外埋伏数十个小时的狙击手11月29日下午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包括他在内的狙击手没有向饭店内开一枪,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分辨袭击者和被困平民。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