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为海东教育带来历史性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07:17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海东地区建区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是海东教育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是实现历史性巨变的三十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鲜明的特征——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人民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一是教育由传统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转变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的人、财、物宏观上全部上收到县,统一管理,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二是基础教育投入由政府为主、社会集资为辅的办学模式发展到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全部承担,并免除了学杂费,提高了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建立了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三是解决了民办教师这个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全区共有2837名民办教师实行了“民”转“公”,并通过“关、招、转、辞、退”五字方针,民办教师问题彻底得到解决。这三项举措使传统的校长收费办学、学校收费生存的办学模式彻底突破,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最重大的跨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海东教育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人的愿望和梦想,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海东地委、行署也相应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根据海东实际制定了“两基”工作“7075”工程,即在20世纪末,全区70%的乡镇75%的人口中基本实现两基目标。“两基”目标的整体实现,是海东教育史上彪炳史册的世纪伟业,是一大跨越,这个跨越使海东义务教育步入了从基本普及向全面普及转变,从低水平、低层次的普及向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迈进的新阶段。

  最有效的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强势发展,教育的服务功能日趋凸现。1995年以前,由于“两基”工作的发展缓慢,海东地区高中生源短缺,高中学生在县城学校一般都是2-3个平行班,农村的完中到高三只有一个班,且学生数量大多数在30名左右,有的学校甚至剩下十几名学生,无法组织教学。1996年全国普通高中工作会议召开,普通高中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职业教育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全区六所职业中学都达到省级合格标准,其中互助县职业中学已列入国家级重点职校。高中阶段教育的强势发展,不但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培养了一大批适合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大量合格的劳动后备军,而且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最关键的突破——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为迈向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活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区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得到深化。以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为核心,德育工作空前重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广大师生教与学的观念得到前所未有的转变,课堂教学日趋活跃,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把信息技术的普及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借助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三种模式覆盖所有中小学的实际,着力在普及性应用和拓展性应用上下功夫,全区共有21.7万名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课,占学生总数的82.8%。同时全区绝大部分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进程不断加快。

  最深刻的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公平不断推进。1988年以前,我区虽然达到了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的目标,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极差,“土房子、泥台子、木板子”是农村学校的真实写照。1988年开始,全区开展了群众自发性的捐资助学、改造学校危房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力地推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义务教育各项资助政策不断落实,推进教育公平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从2005年开始,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新机制。三年间落实各项补助性资金2.33亿元,目前已全部免除学杂费,并提高了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和困难学生生活补贴标准,教育公平实现了新的跨越。

  三十年的成绩令人瞩目,三十年的事业波澜壮阔。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其工作的重心就是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力求实现“三个转化”。即教育重点由基本普及向“双高”目标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转化,努力追求新的跨越;教育布局由分散型办学向集中化方向转化,努力提高规模效益;教育目标由实现“有学上”向实现“上好学”的目标转化,努力实现内涵发展。为了实现“三个转化”,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者:汪山林)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会议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