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馆无址 西宁市图书馆“流落”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07:32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2007年6月29日,不少老读者和往常一样来到了西宁市图书馆,但大门紧闭。西宁市图书馆是要彻底消失还是暂时关门呢?

  说起西宁市图书馆,不少老读者对它情有独钟,因为地理位置便利,加上免费开放、借阅方便等因素,受到了不少读者的青睐。可是现在,西宁市图书馆已经没了办公地点,名存实亡。

  已有28年历史的西宁市图书馆到底怎么了?

  光辉岁月映丹心

  1979年12月26日,经西宁市政府批准,西宁市图书馆正式成立。这是西宁市唯一的公益性公共图书馆。当时的馆舍在西宁市大十字新华书店三楼,面积约700平方米。

  西宁市图书馆的开放与改革开放同步,那时,人们的学习热情高涨,馆中近20万册的藏书解决了市民看书难的问题,图书馆的自学室也成为不少人备战高考的主要学习场所。因为图书资源相对丰富和免费开放的关系,图书馆天天爆满。这些情景,不少老西宁人记忆犹新。

  随着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逐渐完善,1985年至1993年,西宁市图书馆迎来鼎盛时期。自成立后,西宁市图书馆就推行“内阅无需手续、外借无偿办证”的借阅方式,节假日也实行全天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常常座无虚席,部分外借的书刊还须预约才能借到。除了平时的业务工作,图书馆还举办读好书、写心得、有奖征文等活动……在这段辉煌时期,图书馆月借阅图书的读者超过1万人次,借书3万册次。1992年,西宁市图书馆还获得“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首创流动图书馆

  1993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西宁市图书馆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状态,仅剩“半壁江山”。因为每年投入的2万元购书经费只够订两百多本期刊和三百多份报纸,再加上大部分图书是20世纪80年代的藏书,馆藏图书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然而,困境并没有压倒西宁市图书馆的三十多位工作人员。从2002年开始,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拓展业务。2003年,在全市社区开展“社区流动图书馆”的创建工作,这一举措在西北五省区公共图书馆工作中属首创。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社区情况,把图书带到居民家,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求。

  2004年,针对青少年人群,西宁市图书馆再次拓展服务空间,在四区三县创建了多所少儿分馆(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儿读书益智活动,发挥了图书馆作为社会、学校“第二课堂”的作用。另外,在购书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图书馆节约了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开展社会教育、提供娱乐服务的作用。再加上这些书刊不断循环流动,每册书的阅读率明显提高。

  2006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西宁市分中心建成,为市民提供免费网络数字文献服务、爱国主义影片展播和计算机普及教育等。

  有馆无址为哪般

  有着如此辉煌历史的图书馆,前后怎么会有这样大的不同呢?

  “最初把办公地点设在新华书店,是因为新华书店原是西宁市文化局的隶属单位。2005年,西宁市新华书店与青海省新华书店成立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要求西宁市图书馆将办公地点从新华书店三楼搬离。由于无法正常接待读者,图书馆只好于2007年闭馆。当时,除了上万册书没有归还外,刚启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西宁市分中心也被闲置了。”11月17日,西宁市图书馆副馆长王海英说。

  目前,西宁市图书馆已在全市建立23家社区流动图书馆和9所少儿分馆。面对有馆无址的尴尬,图书馆工作人员仍积极主动地在各流动站开展业务和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使图书馆发挥服务功能。

  “我们的观念并不落后,就是需要更多的支持。”西宁市图书馆馆长王海山说。事实证明,虽然有馆无址,但西宁市图书馆仍然尽量发挥着提供借阅等职能作用,然而有馆无址制约了职能的发挥。

  面对西宁市图书馆的难题,政府和文化部门正在积极地想办法。据了解,西宁市图书馆正在向上级申请立项,希望能尽快解决有馆无址的问题。

  “但愿不久的将来,老读者能和过去一样,到西宁市图书馆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王海山说出了自己和三十多名员工的心愿。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大门 报纸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