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河湟木雕:大山深处的艺术奇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07:39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开栏语

  青海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青海曾诞生过数量巨大、内涵丰富的民间手艺,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间手艺,是河湟文明的精华。本报推出的《河湟手艺系列报道》旨在撷取那些在我们的生活和记忆中留下过深刻记忆的民间手艺,并通过讲述匠人的传奇故事,唤起人们对河湟文明的重新思考。

  已是初冬时节,河湟谷地水瘦山寒。从西宁驱车赶往湟中县陈家滩村,一列列赭红的土山在道路两侧依次排开。山上林木萧森,颇有些宋元山水画的笔意。陈家滩村就坐落在高速公路旁的一座山脚下。

  村庄不大,但是村口一幢尚未建成的仿古门楼却气势非凡。冬日的阳光下,青砖垒砌的门楼高大威猛,拱形的门洞上高悬着一块写有“陈家滩村”字样的门匾,匾上的字迹端庄大气,很有几分风骨。门楼上是一座木质建筑,虽然这座建筑还没有竣工,可是精巧别致的造型已能见到大概,这就是陈家滩村木匠们的杰作。村民们告诉我,因为是农闲时节,村里的木匠大都在村旁的一家木雕加工厂做活。

  陈家滩村木雕技艺精湛

  还没走进陈家滩村木器加工厂的大门,便听到一阵阵刺耳的电锯声传来,村民们说,因为今年来村里订购木雕作品的人很多,怕是今年过年加工厂都不会停业。

  木器加工厂不大,几间简陋厂房,一个露天的料棚就是全部的家当。匠人门说,一件精美的木雕产品从下料到诞生,至少需要十几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就要数雕刻工序了。

  木雕厂房中央摆着一个巨大的操作台,十几个匠人围坐在操作台旁,专注地忙碌着,他们每个人的手边,都整齐地码放着一排排叫不上名字的工具,有的工具手柄上已经被手掌打磨得光滑如玉,想来已用了不少年头。

  因为怕失火,厂房里没有生火炉,匠人们穿得都很厚,这使得他们的动作略显笨拙,可是他们手中的木雕产品却做得十分精致。

  在木器加工厂的几间库房里,我们见到了几样匠人们加工好的木雕成品。与我们以往所见到的木雕艺术品不同的是,陈家滩村的木器匠人制作的木雕作品不仅雕工精细,造型古朴,而且还散发着一股来自乡野的质朴气息。

  “你看这尊佛像手指的造型,刻得多精细呀,就像是真的一样,光雕这只手,一个成熟的匠人就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你再看他的表 情,多慈祥、和蔼,像不像我们村里的老阿爷。”木器加工厂的一位师傅这样说。

  在库房中,我们还见到了一把雕工精美的藏式木椅,椅子上的蟠龙和云纹图案虽然都是我们常见的主题,可是图案中多了几分意想不到的灵动。

  陈家滩村的木雕匠人们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美术训练,他们的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恰恰是因为这样,在他们的作品中,才焕发出了一种弥足珍贵的艺术感染力。

  陈家滩村木雕历史悠久

  53岁的康满清师傅是加工厂里年龄最大的匠人,因为技艺精湛,他在村子里颇有威望。陈家滩村共有两千多口人,560户人家,其中有300人从事木器加工行业,木器加工是村民们最主要的副业。在村民的观念里,手艺好的匠人,在村里比村委会主任还要受人敬重。

  陈家滩村有着悠久的木器加工历史。康满清说,陈家滩村木器加工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出陈家滩村木器加工诞生的具体年代,但是在有关文献中我们找到了这样的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农历十一月十二傍晚,塔尔寺大经堂遭遇火灾,陈家滩村的木匠就曾参与了大经堂的重建工作,从这一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陈家滩村木雕历史的悠久。

  康满清说,一件木器主要由框架和雕工两个部分组成,通常情况下,一位制作框架的木匠师傅要和三到四名木雕师傅搭配起来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康满清最擅长的是木器雕刻。

  在康满清看来,木雕是一件十分讲究天赋的活计,这不仅是因为木雕的工艺复杂,而且还因为每一道工艺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不如说,在制作木雕产品的过程中,有的人善于设计,有的人善于制图,有的善于下料,有的人善于雕刻,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样样精通的,那种能够样样精通的人,在康满清看来就是天才。康满清说,他干了二十多年的木匠,唯一见到的精通各种工艺的匠人就是他的师傅。

  木雕工艺的复杂,首先表现在它使用的工具上,康满清说,仅木雕的粗加工工具少说也有三四十件,而这些粗加工的工具中,仅凿子一项,又有三四十个型号,在旧社会,一个木匠辛苦了一辈子,能挣出一套完整的工具就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了。

  康满清认为一个成熟的木雕匠人必须具有三个必备的条件:一是要有创造性,二是要好的记性,三是要有好的耐性。

  我注意到,陈家滩村的木雕师傅在做活时,几乎都不看图纸,康满清说,那是因为所有的尺寸都装在了他们的脑子里。

  木雕是一门发展中的手艺,每个时代对于木雕都有不同的要求,没有创造性只知墨守成规的匠人,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康满清操起案头一只自己刚刚雕刻完的佛手说:“你看他的造型,像不像匠人们刚刚放下锛子的样子,以前做佛像时,很少有人用这样写实的方法做佛手的,这就是我们的独创。”

  因为做工复杂,手工木雕很难做到批量化生产,一件大型的木雕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同时木雕又是一件细致活,有的时候,匠人们在操作台前坐上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拿康满清的话说,就是一个性格再急躁的人,在操作案前坐两年,再大的脾气也会被磨干净。

  说实话,在陈家滩村木器厂参观的时候,最让我迷恋的就是木雕匠人工作时的状态,他们是那样安静,那么专注,似乎在他们心中,创造的绝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艺术品,而是一件精神和信仰的承载体,整个制作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修行,一次膜拜。

  陈家滩村木雕具有传奇性

  在陈家滩村采访时,我屡次听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史廷辉,他就是康满清的师傅。

  康满清祖辈虽然都是木匠,可是因为父亲去世早,祖上的木匠手艺很早就失传了。改革开放后,曾经一度被废止的木雕手艺重新焕发了生机,康满清这才拜在史廷辉门下,成为了史廷辉的一名弟子,那一年康满清已经28岁了。

  陈家滩村的木雕匠人普遍认为,木雕工艺对一个人的体力和精力要求很高,一般匠人从十六七岁就开始学艺了,干到45岁就到了退休的年龄,像康满清这样的年龄还能从事木雕的匠人,在陈家滩村简直是凤毛麟角,足可见他的基本功有多好。

  康满清说自己当年之所以要拜史廷辉为师,不仅仅是因为师傅的技艺精湛,更因为他的人品和他传奇般的经历。

  史廷辉年轻时曾跟着父亲学手艺,没过多久就自立门户,成为了一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木雕匠人。可是史廷辉却不满足,1958年前后,史廷辉突然辞别故里,远赴祁连县学艺,一去就是许多年。再回来时,史廷辉的木雕技艺大增,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史廷辉还学会了制图和设计等技术。有关他在祁连县的经历,史廷辉从未向外人提起,这就使得他带着一种神秘色彩。

  从祁连县回来后,史廷辉就广收徒弟,并亲手创办了陈家滩村的木器加工厂。

  史廷辉为人正直,虽然他在村里威望很高,可从不摆架子,更不搞什么拜师礼、谢师宴。在他创办的木器厂当学徒学艺期间,每个月还能拿工资,这在当年的确是件稀罕事。史廷辉正是凭着这一点成为了陈家滩村木匠们心中的偶像,至今陈家滩村的300名木匠中,有一半自称是史廷辉的徒弟。

  史廷辉更是一个十分睿智的人。史廷辉晚年曾游历海外,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把当地独特的木雕产品画下来,回来后就把那些木雕刻中蕴涵的最能打动人的美学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使得他的木雕作品在保持原有的工艺特点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异域文化的特色,这种风格至今仍影响着陈家滩村的匠人们。

  今年,陈家滩村木器厂又承揽了西宁市北门城楼的全部木雕工程。采访时,一位匠人正伏在桌案上,精心地雕刻着一面写有“澄波献瑞”的牌匾,这块牌匾在不久的将来,将悬挂在新落成的北门城楼上,这是陈家滩村的匠人为古城西宁所作的又一个贡献。

  线索征集启示

  民间手艺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和体现。我们诚恳地向您征集那些诞生于青海民间的手工艺,以及关于手工匠人的故事,我们期待您能和我们一起,为促进青海民间手艺的发扬和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的征集热线:13519706192。

  (作者:李皓)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工资 打磨 大门 操作台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