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休闲家园,美好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07:47  解放日报

  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这样表述。

  这话听着似乎有些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在老百姓温饱问题还有待解决的背景下,讨论休闲产业确实不可思议,然而今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11月29日,2008第二届休闲产业经济论坛在上海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松江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等机构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及包括华侨城集团负责人在内的十余位产业领军人物,共话“世博会与休闲产业经济发展”,从发展休闲产业、提升民众休闲生活品质的角度,深入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改革开放三十载。如今,在美丽的佘山脚下讨论休闲产业经济,这本身就是一次对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的纪念。

  一张一弛,生活之道

  何谓休闲?

  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听一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用现在的话简单来说,子贡观看节庆活动,孔子问他是否也感到快乐,子贡表示不认为举国上下像发了疯一样的就是快乐。孔子告诉他,人们整年劳作,就这么一天的快乐享受,这样的紧张放松有度得当,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啊。

  “休闲文化的融入非常符合中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传统理念。”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锦明前日在论坛专题演讲中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期待有更多机会亲近大自然,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幸福的生活。关于休闲产业经济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也获得了更多的共识。

  单从字面上看,“闲”通“娴”,寓意娴静、安宁;而“休”字,人倚木为之,顾名思义,就表达了在人与自然浑为一体的状态下可使精神休整和身体颐养充分融合。休闲者,无论所处何地,只要能够怡然自得、闲适安宁即可。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说: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创意产业、健康产业和休闲产业,都是后服务业社会的产业,是新兴服务经济的产业。这些产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以人为本、突出人性,直接满足与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有关的需求。

  华侨城集团公司副总裁刘平春也从实践探索中体会到:休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就是要追求闲适的“精神状态”或是获得更好的自我发展,就是工作时间以外恢复身心、发展自我的活动。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认识,人们对休闲的需求集中于“追求个性与自由发展”的以精神消费为主导的层面上。

  别小看休闲的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称休闲为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研究会会长王雅林说,休闲文化产业是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重要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宪还提出了休闲的三大社会功能:消费功能,保证再生产过程周而复始,“特别是当我们今天强调扩大内部消费需求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动休闲产业和休闲消费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产和再生产功能,创造产出,吸纳就业,同时有助于休闲的消费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下一个工作过程;学习功能,因为现代社会的休闲也包括提高素质的文化性消费,“对全社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乃至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表述“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时,还论证说,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

  阿基米德在洗浴中产生了杠杆原理的灵感;爱因斯坦一生酷爱小提琴,许多人说他的科学发现与小提琴有着内在关联;英国剑桥大学的“下午茶”,激励师生们迸发思想火花,有人说,是“下午茶”喝出了剑桥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张一弛”,有工作有休闲,才是生活之道。

  迎接一个全民休闲时代

  从什么时候起,休闲产业出现在你我身边?

  “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休闲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人均GDP为2280美元,而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一些大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远远超过了3000美元。”刘平春介绍。

  改革开放三十载,我们身边发生的改变天翻地覆。根据2007年《小康》杂志和新浪网联合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4.5%的人与上年相比休闲支出增加;58.1%的人花在休闲消费达2000-5000元左右;28.2%的人花在休闲上的消费在5000-1万元左右,13.7%的人花在休闲上的消费在1万元以上;近一半的人每年花在休闲上的消费占收入比例在15%以上。

  休闲产业的兴起,正是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然而,通常一个产业的收入只有占到20%的GDP,才可以称得上支柱产业。目前,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休闲产业只是在慢慢上升为GDP的重要支点。

  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院长邱灿华在演讲中提及:中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正进入上升通道,这在业内已形成共识,但面对巨大的休闲消费需求,休闲设施的供给已经面临极大的困窘之境,不但设施使用忙闲不均,并且也不能满足越来越多顾客的个性化要求。

  “以苏格兰的休闲旅游模式来看,其旅游资源都整合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旅游者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满足自己,既可以跟团,也可以自助。自助的选择机会和方便程度非常高,因为有完善的交通和租车网络,同时有完备的各种档次的旅馆,所有的景点和文化资源都经过系统评级而有效纳入这个系统。”邱灿华建议:促进某一区域休闲供给的能力和水平,不仅需要投资,更需要政府有效的整体规划,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还要有效处理高端休闲资源与大众休闲资源的相互关系。

  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说,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考虑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他认为:要发展休闲产业,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在当前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休闲产业经济是否还需大力发展?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在《迎接一个全民休闲时代的来临》演讲中说: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以积累和投资的扩张以及消费抑制为代价带来的。“这次中央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内需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待,把消费提到约三分之一到40%的比例,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一部分同志说现在金融危机了,经济萧条了,谈休闲是不是过于奢侈?但看国际上的发展经验,许多地方通过休闲产业的发展,既保护了本地文化传统,同时又获得了经济增长。所以我们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休闲,同时希望国家战略、制度创新和市场主体与产品体系为全民休闲时代做好准备。”

  构建与城市匹配的市民休闲形态

  “有人问我哪个展馆最好,我说,其实整个上海就是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前日在论坛专题演讲中说,在世博会倒计时518天之际,召开休闲产业经济论坛别具意义。

  “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无不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逐步提升城市的功能,从而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求是》杂志社编委郑志晓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会展经济可以直接拉动当地的休闲旅游业、酒店业、文化娱乐业、餐饮休闲业以及交通业等,可以说是城市与国家经济的重要助推器与风向标。增加休闲旅游的收入、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是各国争相举办世博会的动力之一。从伦敦世博会630万人次参观,到大阪世博会6400万人次参观,这几届的世博会参观人数都达到千万人次以上。”

  2010年世博会预期将给上海带来7000万人次游客。周汉民说:“157年的世博史给我们启示:世博会的举办一定和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往届世博会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现在世界上号称工业七强的国家全部举办过世博会。当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德国名列世界第三的时候,我们举办这次世博会具有深刻意义。”

  一个城市办节庆,实际上就是在经营这座城市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作为“上海之根”,松江在上海有着非常独特的历史文化禀赋。同时,松江还拥有九峰这上海唯一的山资源,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休闲资源和载体。据主办方透露,休闲产业经济论坛还将每年在松江举行,成为松江搭建“展现休闲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和休闲产业界最新实践探索”的最佳平台。尽管如此,但世博会对于上海、对于松江促进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机遇,从很大程度上说仍然是潜在的。契机要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还需创造一系列条件。

  对此,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顾晓鸣提出了松江构建“新型休闲区”及其经济样态的可能性。“在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国民休闲计划》的当口,我们迎来了‘世博与休闲’的讨论契机,其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就在于,休闲已逐渐正式成为生活的部分,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可或缺的组成。”顾晓鸣说,休闲对城里人来讲,常常意味着“逃离”喧闹污染的城市,到非城市的乡间和外省去享受新鲜空气和田园风光,这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已有先例。但许多人用“快餐”和“赶工”的方式在进行现在许多通行的休闲活动,造成双休日更累的怪现象。因此,创造一种“城中城”的新型休闲区,一种以身心健康为基础的绿色和谐的休闲形态,成为城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构建与上海城市相匹配的“市民休闲形态”,可由政府指导、商家引导、学者劝导,但根本上说,最终必须由居民和游客参与和互动加以创造和营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顾晓鸣说,这一点,正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本报记者 林环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