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之骄子”的心理素质

  口金陵客

  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容乐观。2008年11月22日《重庆晨报》报道,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所作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发生率为1.7%,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3%。换言之,有13%的大学生都曾有过自杀的想法。这数字是否具有代表性,不敢贸然去下结论。但是,根据我的观察,即使是那些从来并没有想过自杀的同学,心理素质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一旦发生学业、情感或者就业之类问题的困扰,往往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的原因之一,主要是认定自己是“天之骄子”,因而具有一种十分盲目的优越感。仿佛自己既成“天之骄子”,那么,无论学业、情感、就业等等问题,似乎都应该一帆风顺。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承受能力。一遇挫折,顿时无限沮丧;再遇困顿,则没有一点再战的勇气。高校近年发生诸多自杀现象,既说明有些同学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也说明社会和学校教导无方,至少是引导不力、疏导不足。

  我是一个反对自杀的人,尤其反对大学生无端自杀。当然,有人自杀,是舍生取义。古代的,比如屈原;现在的,比如邓拓、傅雷。他们的死,有令人警醒的力量,那是因为社会不正常。如果为了眼前一点困难,无端放弃自己年轻的生命,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家庭不负责任,更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对自杀现象刻意回避无异于放纵,恶意炒作更无异于教唆。负责任的做法应该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首先进行珍惜生命的教育。珍惜生命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准备应对各种困境。生而为人,谁能一帆风顺?古人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遇点困难碰点挫折,遭人藐视被人嘲笑,正是成长道路上的必经考验,应该说是很正常的生活。直面人生各种困境,才是对自己负责,从而也才谈得上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在我看来,所谓“天之骄子”,不过是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罢了。有什么值得自我膨胀的道理呢?

  在这个世界上,主张自杀的,曾经有一个“悲观大师”叔本华。他是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家,认为人生悲惨万分不幸,摆脱痛苦的方法只有两种:要么禁欲,要么自杀,而“自杀是在脱离此悲惨世界而求得真正的解脱”。可是他自己并不亲自实行这些主张。他一生对人充满怀疑,时刻担心别人谋财害命而不肯用德文记载财产账目,多次搬家以“逃避灾难”,为保全生命过着极端自我恐怖的生活,一直到72岁那年因肺炎去世。张中行《顺生论》两次谈到他,说:“叔本华写过一篇文章《论自杀》,说这是对自然的一种挑战,可是他自己却是寿终的,可见既已生而为人,不管如何发奇想,真正离开常道是如何不容易。”

  四年之前,2004年11月6日新华社有一条台北消息,说台湾成功大学行为医学研究所调查发现,台湾尝试自杀的大学生高达10.2%。一位教授分析说,长期忧郁症、“对人生感到没希望”的悲观情绪以及某些媒体对自我伤害新闻的炒作,都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率上升的原因。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人生、对生活、对理想、对责任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全社会对此类问题应该形成共识,给他们提供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作为他们的父母或师长,在大学生自杀现象面前,与其事后窃窃私语而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不如尽早尽一份责任,帮助他们及时化解自己的心头之结。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