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的哥车轮上见证上海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12:45  新闻晚报

  

老的哥车轮上见证上海巨变

  

老的哥车轮上见证上海巨变

  ▲30年前出租车,上海牌轿车已经算豪华的了▲ 当年婚礼车队以上海牌轿车和吉普车组成,用现在的眼光看上去有点滑稽,但在那时候却是风光无限

  

老的哥车轮上见证上海巨变

  30年前的上海滩,尽管人流如织,但街头难觅出租车

  

老的哥车轮上见证上海巨变

  □晚报记者 钱朱建 报道

  1978—2008,这是中国翻天覆地的30年,也是上海日新月异的30年。

  有这样一群人,每天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直观感受着这个城市的变化——从“上海牌”到夏利,再到桑塔纳;从要托关系到汽车公司订车,再到现在马路上随手扬招;从过去颠簸的小马路,到现在绵延宽畅的高架路。

  这群人,就是上海的10万出租车司机。的哥们,在飞驰的车轮上,透过车窗见证了上海30年来的巨变。

  乘车从前要预约如今随手招

  “过去要乘出租车,可比现在难多了。”回忆往昔,今年56岁的郭忠荣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开了24年出租车的郭忠荣现在仍坚持在锦江出租第一线,对于出租行业的发展和巨变,他有最直观的体会。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出租车基本上属于一种昂贵的消费。只有碰到上级领导来视察、影视剧组来拍片,海外亲人来探亲等重大事件,才会去汽车公司租一辆车。“起步费是3角钱5公里,一般乘一次要几块钱,相当于普通人几天的工资,你说奢侈不奢侈? ”郭忠荣说。

  “家底殷实一点的人家,结婚或者做寿也会租一辆车,车开到弄堂口,不管老人小孩都会过来看一看摸一摸,那是十分有面子的。 ”郭忠荣告诉记者,那时候上海的出租车很少,要用车必须提前好几天到汽车公司去预订,有时还要送烟送酒托熟人才能订到。 “马路扬招,那时是听也没有听说过。 ”郭忠荣笑着说。

  车型过去“小乌龟”现在桑塔纳

  那时的出租车也是五花八门。

  郭忠荣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上海所谓的出租车基本都是套着铁皮的三轮摩托,有点类似现在的残疾车。 “因为酷似乌龟,所以就有了‘小乌龟’的称号。 ”除了“小乌龟”,真正的四轮出租就只有少量从苏联进口的小汽车和昌河以及菲亚特等微型车。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租行业也迎来井喷式发展机遇,两厢夏利和普桑逐渐取代了五花八门的进口车。“因为空调效果差,加上没有后备厢不方便放行李,最后夏利也被淘汰。”郭忠荣说,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上海出租车数量飙升至5万辆,但主力车型一直是桑塔纳系列。

  修路路越来越宽郊区不遥远

  虞图伟,上海锦江出租公司驾驶员,今年47岁,开出租车已有15年。

  作为郭忠荣的同事和小字辈,虞图伟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的城市道路。从内环线高架到延安路高架,从南北高架到中环线快速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虞图伟感觉到城市正在越变越小。 “这个小,是心理感觉。因为有了高架路,人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了。 ”虞图伟说,过去他从外滩开车到漕河泾,一路要开2小时,现在有了高架路,不堵车只需30分钟就能到。

  虞图伟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我刚开出租的时候,从市区开到内环线以外,是要多收钱的。 “因为往回开几乎拉不到生意,要空放回市区。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莘庄、桃浦、彭浦新村这些地方已经是非常遥远的地方,如果有客人乘车到了这里,会主动给司机小费或者香烟,央求司机等一等。 “我们如果开走了,他就叫不到车回市区了。 ”虞图伟笑着说。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句话的背后,恰恰反映了当时浦东和浦西之间的交通十分不便。虞图伟说,随着黄浦江上一座座大桥和隧道的建成,浦东经历了大开发后的飞速发展,现在浦东很多地方的房价已经超过了浦西。

  和浦东类似,嘉定、青浦等郊区,通了高速公路后,开车也只要半小时就能赶到。

  堵车车辆增速快拥堵成习惯

  但车辆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道路的发展。堵车,成为出租车司机现在最头疼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机动车很少,基本没有堵车现象。 ”郭忠荣回忆,那时候没有单行道,哪怕只能容一辆汽车经过,这条路也是双向通行的。此外,卡车通行也没有任何限制,司机可以开着车在市区到处开。

  当时,红绿灯还是人工控制的。在每个路口,交警都设有岗亭,根据马路车流情况,交警人工调节放行还是禁行。“那时候更没有电子警察和罚单。 ”郭忠荣笑称,那是出租车司机的黄金岁月。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外资公司和私人老板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活动越发频繁,出租车需求飞速上升。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道路拥堵开始出现。

  到了本世纪,尽管马路越来越宽,从两车道到四车道甚至八车道,高架路快速路越修越长,但道路的速度根本跟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上下班高峰时段,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几乎每天都要堵车。 ”虞图伟说,这也许就是经济发展无法避免的并发症吧。

  风景城市新高度 不断在刷新

  虞图伟开车有一个习惯:没有客人的时候,他喜欢摇下车窗,看一看城市的新变化。

  “楼越盖越高,房越建越远,店越开越多,人越穿越美。”谈起自己开车15年来的感受,虞图伟一连说出了4个变化。

  虞图伟家住在万航渡路北京路附近,在一幢6层老公房的顶楼。上世纪70年代末,虞图伟刚搬进新房时,他家每年国庆节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来我家看烟花啊。 ”虞图伟笑着说,国庆节时人民公园和中山公园都会燃放烟花,朋友们站在他家楼顶,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那时候,6层楼已经是很高的建筑了,旁边一个消防中队的望塔还没有我家高呢。”虞图伟说,没过几年,周围的高楼就渐次盖起来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位于乌鲁木齐路华山路的上海宾馆超过了国际饭店,成为上海第一高楼。但随后,静安区陆续建起希尔顿酒店、贵都酒店。而浦东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和国际金融大厦,更是不断刷新着上海的新高度。

  “现在站在我家6楼阳台上往外看,回想过去,就感觉一下子从高点变成了洼地。”虞图伟说。

  的哥过去找空姐现娶外来妹

  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哥的地位却每况愈下。谈及自己和出租行业,两位的哥都流露出些许落寞之情。

  两位的哥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

  过去,我们找的对象很多是空姐;现在,我们只能娶外来妹,甚至很多人还单身。

  过去,有机会学驾驶开出租的,都是单位先进分子,甚至有厂长科长跳槽开出租;现在,市区小孩都不愿做这行,大量司机要从郊县农民中招收。

  过去,乘客求我们办事,笑脸相迎,送香烟给小费;现在,我们要小心伺候乘客,一不小心还要被投诉。

  过去,老百姓客气地叫我们“老师傅”;现在,在街边看到我们,把手一伸,大喊一声“差头”。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出租是最高档的行业之一。 ”郭忠荣回忆,上海当时曾作过调查,在市民最想从事的十大职业中,出租行业曾连续三年位列第一。那时候,一名出租车司机每月收入平均有300元,而国营纺织厂的一名熟练工每月工资才60元。“上班有小车开,收入是别人的五六倍,能不让人羡慕吗? ”郭忠荣说。

  出租收入落差大时代大变化

  “要说没有失落感,那是不可能的。”谈及自身行业的没落,两位老司机点上一根烟,陷入了短暂的思索。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当年问司机讨名片订车的老主顾如今很多都买了车配了车。现在,就连很多普通人也都开车上下班了。出租行业不再紧俏,逐渐进入到马路扬招的时代。

  此外,由于出租公司和出租车数量迅猛发展,大包干的时代结束了。所有出租公司都搞起了承包制, 2个人开一辆车,司机做一个班头至少要连续开上十七八个小时。

  与之对应,其他行业工资大幅增长的时候,出租行业的薪水增幅却有些落伍,这直接导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老司机跳槽到企业为老板开车。现在,上海出租车驾驶员中,超过一半来自于郊县。

  “出租行业的没落,司机地位的下降,恰恰反衬出其他行业的迅猛发展。”虞图伟说。

  郭忠荣则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在这个行业坚持了24年,正是源于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像我这个年纪还坚持开出租的很少了,许多人都陆续跳槽转行了。”郭忠荣说,他喜欢开着车到处走,喜欢每天接触不同的人,看不同的风景。虽然收入已经远远赶不上很多后起的行业,但每天坐上驾驶座,手握方向盘的时候,都有一份新鲜的感觉让他期待。

  地铁线路越来越发达,有车一族越来越多,但郭忠荣不打算放弃,因为生意还可以,而且上海世博会期间生意肯定会很好。 “我还会坚持到退休,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