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实力作家or兼职编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14:10  长江商报

  阎连科实力榜作家个案

  实力作家or兼职编剧?

  如果小说的稿费可以填补我家的生活所需,我不会去做电视剧的编剧。

  ——有时为了挣钱,弥补一下写小说稿费不足的生活之缺,阎连科也会写写剧本。

  小说因“敏感”被拒是家常饭

  2008年夏,即将召开奥运会的北京城一派盛世景象,阎连科却心事重重。他耗时两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在今年第2期的《西部·华语文学》发表后,引来一些不太友好的流言,“有人说这小子是挖我们北大的祖坟,挖我们教育的祖坟”。

  这对于一部尚未出版的小说来说,无疑是六月飞雪:负面评价过多,出版就异常艰难。无独有偶,1994年,阎连科的小说《夏日落》遭到组织上的批评,为此他写了很长时间的检查。之后的《坚硬如水》和《受活》争论此起彼伏。2005年以来,他的《为人民服务》和《丁庄梦》均因涉及敏感题材,相继成为出版事件,不是无法出版,就是出版了无法在书店出售,这在国内的作家当中绝无仅有。也正因其道德担当以及对中国现实深处的一次次逼视和写作的对峙,而获得广泛尊重和赞赏的阎连科,却认为自己的作品还太过温和,“没有对现实表达出最真实的惨烈与震撼而心怀遗憾”。一个作家的真诚,促使他要在“愤怒与激情的积累”之后才能写作,这在中国作家中当为一个写作的个案。

  “写作让我痛苦,但不写会更痛苦”

  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阎连科格外冷静,如同一个精准的钟摆,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自由来回。和莫言、贾平凹的人生经历相同,从农村走进城市的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的一个偏僻小镇——田湖镇。

  十七八岁时,阎连科读了张抗抗的《分界线》,“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小说。当时,逃离土地的愿望是支持我奋斗的动力。”于是,他白天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写作。

  1978年秋,20岁的阎连科应征入伍。不久,他的小说《天麻的故事》的发表“震惊”全团。“当时我还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但是和别人对比后,发现差别太大,正好有机会,就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上学去了。”在军艺期间,阎连科奋笔疾书,但写着写着,感觉身体不行了。“因为少年时的劳动强度,加上后来长期伏案写作,使我的腰椎和颈椎都有病。近年写作长篇,还是每年都会犯病。写长篇太耗神,这样就只好一边写作一边看病,很烦恼,这也是写作让我痛苦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不写的话,有时我会更痛苦。”

  在权力的中心,心里却空荡荡

  《风雅颂》的写作是一次突破,50岁的阎连科希望在以后的创作中继续突破,“突破一切的主义,写出我自己的作品。”当然,他需要突破的,不仅仅是创作。

  作为北京作协的专业作家,阎连科却总觉得自己是异乡人。“这是一个权力中心,是文化的名利场中心,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关系。我的户口、妻子、孩子和房子都在这里,但心里总是空空荡荡的。”

  曾连续几年,他琢磨着落叶归根,回老家打发余生。“但我家门口的小河已经不在了,后坡的桃花园也没有了,天空一片粉尘。村庄里的年轻人和中壮年都出去打工,只剩下老弱病残,一点人气都没有。当年乡村的诗意、乡村的情谊都不在了。和当年的老朋友无话可说,很多时候大家非常尴尬,包括自己的家人,于是只能划拳喝酒。”

  他为前半生作的总结是:“如此的没有意义,不到20岁便出来闯荡人生,30年的奋斗除了收获一身的疲惫和疾病,就是那些招惹非议的文字。”

  特约记者 吴怀尧 文/图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