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蒋介石杨森曾从家门前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2日02:12  华龙网-重庆晚报

  一家6代都是老街居民,人称老街“活历史”的贺婆婆说:

  

蒋介石杨森曾从家门前过

  老街坊憧憬搬到电梯房里的新生活 记者 陆纲 摄

  一家六代都是老街人

  清晨,弹子石正街90号。

  褪色的木门刚打开,一条黑色狼狗窜出来,老李拉着狗链紧跟其后。一路上,老李发现,又有几家房门上锁,被写上了“拆”字。多年来,老李每天早上都要沿老街到南滨路遛狗,老街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他都心中有数。

  老李叫李小康,63岁,土生土长的弹子石正街人,年轻时,从挑担卖副食到开副食店,一直开了20多年,因照顾瘫痪的老母,后来关店歇业。上个月,拆迁办找老李商谈拆迁事宜,他一直在等着办理拆迁手续。“从个人情感上说,有点舍不得,但从全局出发,只能服从发展需要。”

  在老街住了70年的贺维萍婆婆,自拆迁办进驻老街以来,每天除了打麻将,常坐在家门口发呆:“在这里住的时间不多了,能多看一眼就多看一眼。”贺婆婆93岁,家住弹子石正街104号。贺家6代人都是弹子石老街居民,街坊邻居公认,贺婆婆是老街的“活历史”。

  贺婆婆家的房子是木质结构的瓦房,从她的祖公罗盼玉起,贺家经营棺材铺,1959年公公罗云顺去世,加之实行火葬,曾经营了四代人的罗家棺材铺寿终正寝。贺婆婆舍不得离开老街,因为她觉得这里风水好,“6代人住在这里,从未出现过‘破败’。”

  各种店铺一个挨一个

  贺婆婆嫁到弹子石老街时,老街历史才几十年,当时只有东山街、中兴街、太平街、泰昌巷等有房子,石桥、柿子沟一带都是土地。解放后,石桥、柿子沟才陆续建起房子。

  “那时的老街好闹热。”贺婆婆说,纸火铺、茶馆、酒馆、药铺、缝纫铺、炒货铺、包子铺等一个挨一个,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最挤时,我家门口站满了人,想出门上街都困难。”

  原来的弹子石老街紧连着王家沱码头,那时,老街没有高房子,站在贺家门口,王家沱码头、江北嘴、朝天门尽收眼底。“当时,停在长江里的日本兵船和法国兵船最多。”贺婆婆说,外国水兵上岸逛街买东西,小孩追着看闹热,大人也把他们当稀奇看。“直到抗战前夕,日本兵船才开走。”

  蒋介石杨森曾从门前过

  贺婆婆说,好几次,蒋介石从南山官邸下来,路过老街,到位于现武警重庆部队医院的国民党军校检查工作。贺婆婆看见蒋介石被10多个保镖簇拥在中间,每次,保镖在前面开路,行人自动让到一边。“我一眼就能认出哪个是蒋介石。”贺婆婆说。

  抗战时期,杨森有段时间每天都从贺家门前路过。每次,杨森都是坐滑竿。“随从没蒋介石多,白胖白胖的,不停地向街上人挥手。”贺婆婆至今还记得。

  “三罐(观)炖一蛋(弹),两嘴吃不完。”这句在弹子石居民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当年弹子石老街繁荣的真实写照。家住弹子石正街90号的李小康解释,顺口溜的意思是说,遥相呼应的玉皇观、朝天观、清一观和弹子石,加上江北嘴、沙嘴,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都很重要,居民们从不为吃穿发愁。老李说,上世纪80年代前,弹子石老街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弹子石、鸡冠石、涂山镇等地的商贸中心,老街上遍布糖业、烟酒、食品公司,各种店铺云集,税务所、工商所、邮电所等也分布在老街。

  本报南岸社区记者 向军

  网络编辑:孔祥伟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