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门桥曾是城北“护城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2日02:30  扬子晚报

  如今位于珠江路南侧的北门桥,现在已成为新街口地区的主要通道。桥已渐渐退化为道路的一部分,周围的居民似乎也对这座“貌不惊人”的老桥习以为常。然而在前不久的南京城市论坛会议期间,一部分对南京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外国嘉宾,意外发现,这座古桥依然矗立在城市中心,修旧如旧、保存完好,其历史价值并不亚于南京明城墙。昨天,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向记者细细描述了一番北门桥曾经身为“北城门大桥”的过去。

  五代时是南京北大门

  贺教授认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北门桥应当为公元914-917年期间,由五代时期的杨吴帝举重金,招工专门建设的,“建桥,主要还在于这桥下之河。”据介绍,大约在公元914年初,杨吴帝打算建造金陵城池,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确定了城市格局后,于城北开挖一条保护城市中心区的护城河,同时在这条河上建造一座独一无二的“护城河桥”,当时记录历史的文官,为了纪念杨吴帝的功绩,对这条城北护城河,命名为“杨吴城濠”,它完全是当年人工开挖的一条河(即现在北门桥下的内秦淮河),河上的那座唯一“通道”桥,也叫“玄武桥”,也就是如今的“北门桥”。

  “从如今的桥名依然可以很清晰得体现出当年‘北城门大桥’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可能跟现在的长江大桥差不多了吧。”听说五代时期的“北门桥”,桥两头都有重兵把守,因为过了桥就等于是出了城,因此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特殊时期,凡过桥进出北城门的人员,都须经过官兵检验,才可过桥。

  明清时仍是交通要道

  北门桥的“城门桥”的地位,延续了五代以后的明朝,明洪武帝朱元璋时期,南京城的北门移到了现在的中央门地区神策门附近,那时候的“北门桥”虽然身后城墙被废,但因为脚底下的人工护城河还在,所以“北门桥”相当完好地保留下来,贺教授认为,虽然在诸多历史资料中,并未详细记载桥本身长宽度变化的情况,但根据明清两代的一些记载,当时南京城中心通向城北部地区的通道,“北门桥”又成了必经之道。其主干道地位,大概也相当于民国时期出现的“中山路”了。

  除了要通过城北出城门之外,如到玄武湖、北极阁、鼓楼等地的居民,都必须要走这座“北门桥”,据初步计算,在400多年间,“北门桥”都承担着重要交通通道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城里人到北门外烧香敬佛,大多也要乘船由此经过。“当时出了北门桥,就有点去郊区的感觉了。”

  桥两端形成热闹集市

  随着历史变迁,“北门桥”的重要地理位置,也逐渐在明清期间的商业发展中体现了不可或缺的价值,当时桥南北两端,已经分别出现了估衣廊和鱼市街,上述两个地名,不言而喻,显然是卖衣服街区和卖鱼肉的集市。“鱼鳞小瓦,青砖旧屋,当日的进香河北通玄武湖,南临北门桥,每日凌晨,湖中渔火点点,都是捕鱼捉虾的小船。南京人吃的湖鱼,全要仰仗湖民的辛劳。小船笼着晨雾,咿咿呀呀……摇到北门桥,就进了城。赶鲜的人们,也从四面八方汇拢来,大家验货谈价。人气一旺,久而久之,北门桥一带就成了一处相当热闹的集市。”贺教授描述的画面,如历史倒影般在记者眼前浮现。

  《儒林外史》第34回说,迟衡山、杜少卿“两人同坐了一只凉棚船,到了北门桥,上了岸。”也许是对当时北门桥的一个真实写照。贺教授介绍,明朝中后期,北门桥尤其是靠近如今东南大学、成贤街一带,为国子监之所在,成千上万名太学生,居住在这附近,还有一些军队驻守,因此是学子们集聚的学习生活区,也是军事区域。不过到了民国,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市民居住区。

  如今桥长只剩不足10米

  据了解,明清期间,北门桥除了发展成为集市商业区外,由于城市格局变化,内秦淮河河身变窄了许多,北门桥的桥身也逐渐变窄,但由于它仍然是城内很重要的交通通行桥梁,因此后代人又用石头重新加固了桥梁,让桥身更加坚固了,后代在重新修建桥身时,也一直延用了石块修桥。不过到了近现代,石块逐渐被混凝土代替。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北门桥,桥宽与丹凤街相同,有20多米,但桥长只剩下“不足10米”。加上北门桥周边高楼林立,商贸繁荣,古桥流水已不被人所关注,倒是周围的鱼市街、估衣廊还有些金陵小吃摊,古风依旧,不免让人怀念起曾经的古桥集市。

  本报记者 徐兢 周海燕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