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贺岁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2日12:45  新闻晚报

  

贺岁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贺岁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鼻孔迎接光明。 ”

  

贺岁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

  

贺岁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是你,毁了我做一个好人的机会。”

  

贺岁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做人要厚道。 ” “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 ”

  成龙拳脚“打醒”内地贺岁片

  说起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发端,就不能不提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吴鹤沪回忆道,当时每到岁末,受好莱坞电影市场的影响,香港影人也相继推出了一些充满喜庆色彩的影片,如《八星报喜》、《大富之家》、《花田喜事》、《满汉全席》、《东成西就》等等,这些影片不但从片名和拍摄手法上透着一种喜庆,香港的明星们也都会倾情演出,连最小的配角也由大明星担纲主演,正好体现了喜庆、热闹和全民贺岁的主旨,而且影片最后必然是一个大团圆结局,上映后大都取得了较好的票房,从而成为华人电影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进军内地春节电影市场,拳打脚踢中狂赚5000万,给当时正处于低迷状态的内地电影市场一个巨大冲击。第二年成龙再接再厉,《白金龙》和《义胆厨星》又成票房赢家,合计收入8000万元。成龙的拳脚“打醒”了内地电影人,两年累计1.3亿票房的“昂贵”学费,让他们学会一个新名词:贺岁片。

  冯氏贺岁片在困窘中诞生

  而此时,后来被誉为“内地贺岁片之父”的冯小刚却正处于事业的低潮期。 “1997年,我已经落魄到不行。”冯小刚如是回忆自己当年的窘况。当时他的两部片子都没通过审查,“投资人都躲得远远的,于是我待业了。 ”

  不过此时机遇却悄然降临——中影负责人韩三平和北京新影联前任负责人张和平同时想到了冯小刚,三个男人在北京的一家小酒馆里谈天说地,“他们可能觉得我比较会来事,问我能不能拍个喜剧当贺岁片,要求有观赏性……我得救了! ”1997年8月14日,《甲方乙方》开镜,9月全片杀青。从此,冯小刚与“贺岁片”捆绑在一起,迅速成为了大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口型对不上,冯小刚快急哭了

  “1997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甲方乙方》里的这句经典台词,让吴鹤沪至今难忘。而对于贺岁片11年的回顾,更勾起了他当年见证冯小刚这部贺岁片开年之作的美好回忆。

  “我记得很清楚,《甲方乙方》杀青后,请我们到北京去看混录双片,因为当时影片的画面和声音还没有最后合成,所以在放映时就出了状况——口型一直跟画面对不上。当时冯小刚急坏了,冲到放映室去问到底怎么回事,那声音听上去完全是哭腔啊,因为他觉得大老远地请大家来看却没想到会这样。后来我们又换了个地方去放,他自己开车,我帮他拎着拷贝。当时葛优也去了,戴着个很大的帽子,遮得严严实实,毕竟他是第一次跟冯小刚拍贺岁片,心里也不是很自信,冯小刚也是一直站在放映机前看完的,可以看出对这部影片的重视。最后放映结束,看片的人全体起立鼓掌,这时候葛优也把帽檐抬起来啦,冯小刚也很高兴,大喊着说喜欢聊电影的今晚跟我走,我请大家吃夜宵,当时都已经快半夜12点了。”不过,当时冯小刚还是对这部带有北京地域色彩的贺岁片能否赢得南方观众的认可有所担忧,所以在请看片嘉宾吃夜宵时还特意借给吴鹤沪敬酒之际,询问上海观众能不能接受这种影片,吴鹤沪一番鼓励的话语让冯小刚打消了顾虑。

  从小众发展为“南北通吃”

  1997年12月24日,《甲方乙方》正式上映,立即获得了高票房的回报,以400多万的制作费用获得约3600万的票房收入,打败了成龙同期推出的《我是谁》,至此终结了成龙在内地贺岁市场的垄断地位。冯小刚的成功立即引起了许多内地导演的效仿,仅1998年底到1999年初的贺岁影片便达到十余部,包括《没事偷着乐》、《男妇女主任》等,但最终拿下冠军宝座的依旧是冯小刚的电影《不见不散》,这更加巩固了冯氏贺岁片的地位。紧接着,冯氏贺岁片的第三部《没完没了》成为1999年底到2000年国产片票房的大赢家。其后的《大腕》尝试走国际化路线,《手机》也成了电影市场的“手雷”,闹了不大不小一场风波。

  尽管连续推出的几部贺岁片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但精明的冯小刚却注意到,自己的影片在上海的市场上始终不如北方票房好。“当然冯小刚不能怀疑我们的工作努力程度,这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电影以北方地域特色为主,影片中的调侃方式不一定适合南方人的口味。”吴鹤沪向记者分析,“冯小刚这个人非常聪明,后来他就进行了调整,在2004年底推出的《天下无贼》中,他就改变了原来纯粹北方人的班底,加入了刘德华、刘若英,这样就可以南北通吃了。 ”

  艺谋凯歌都是聪明人,很了解市场

  2000年12月31日,张艺谋也开始在贺岁市场上小试身手,尽管一部《幸福时光》只拿到了550万元的票房,在观众中也反响平平,但却没有打击老谋子的决心。 2002年,卷土重来的张艺谋,带来了在中国电影史上足以写下重重一笔的贺岁大片《英雄》,超过两亿的电影票房一举占领了国内贺岁片的头把交椅,至此也开启了武侠魔幻大片贺岁的时代。

  “张艺谋、陈凯歌都是聪明人,他们了解市场。”在吴鹤沪眼里,尽管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陈凯歌的《无极》上映时遭到这样那样的非议,但从电影市场的角度来看,张、陈二人的“大片”战略无疑是成功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抵御”海外大片的冲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当时我跟张艺谋关于美国大片有过交流,他的态度就跟很多人不一样,他并不认为这些大片对中国电影会造成毁灭性冲击,反而觉得这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推动,国产片受挤压仅仅是暂时的,中国电影导演不能退缩,闭关自守。 ”

  题材多元,“贺岁”外延不断扩大

  《英雄》的成功,不仅点燃了中国电影人的票房信心,同时也使得观众在欣赏单一的冯氏贺岁电影的同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如果·爱》、《千里走单骑》、《情癫大圣》、《墨攻》、《伤城》、《夜宴》、《爱情呼叫转移》……各种各样题材影片的密集上映,让近年来的贺岁电影市场日益热闹。

  吴鹤沪分析说:“近年来‘贺岁’的外延正在扩大,一是贺岁档期的时间跨度越来越大,由最初的圣诞节到元旦,扩大到11月份至第二年情人节;其次是贺岁片越来越多,尽管很多影片并不是以喜庆祥和为主基调的贺岁片,但他们所看重的是这个已经红火起来的黄金档期。 ”

  谈到今年的贺岁片市场时,吴鹤沪非常看好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和陈凯歌的《梅兰芳》,因为无论从两人的知名度还是从作品的质量来看,这两部影片都应该成为市场上的绝对亮点。让他感觉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两部影片也恰恰是两位导演的回归之作。看来,经历了大片“洗礼”的导演们已然揣摩到了观众欣赏贺岁片的心态——与其坐在影院里因搞笑对白而“笑场”,或是因摸不着头脑的剧情以及水准依然粗糙的特技而愤然离场,还不如踏踏实实地会心一笑抑或为情所动畅快流泪来得更有吸引力。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