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街曾是电影《寒夜》外景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02:09  华龙网-重庆晚报

  一砖一瓦带着浓郁的古朴,不失古色古香的韵味

  

老街曾是电影《寒夜》外景地

  老人坐望老巷,回忆逝去的生活 记者 陆纲 摄

  栈房“打玩意儿”

  壮汉摇席当风扇

  “麻糖,敲麻糖。”上月15日中午,何维平从弹正街1号吼到80号,没人搭理,一直叫卖到90号,才被李小康喊住。何维平明显感到:“老街越来越冷清。”65岁的何维平来自长寿乡下,20多岁起,就在弹子石老街叫卖麻糖。

  “原来老街到处都是小吃。”老李说,老街出名的小吃很多,“刘糍粑”、“张汤圆”、“王包子”……当年那些做小吃的人,都一一作古,他们的子女也五六十岁了。

  除了小吃,老李还记得老街街口两百多米长的竹棚栈房,及栈房里的“打玩意儿”。年少时,为了每晚能到栈房看“打玩意儿”,老李和伙伴们每天到码头扛米,一袋米50公斤,从码头到石桥糖店,能挣5分钱。“在陡梯坎上喊着号子把米抬到糖店,领到钱就往栈房钻。”那时没电灯,也没电扇,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栈房台子上挂几个亮油壶,把栈房照得亮堂堂的。人多天热,老板把竹席吊在半空,让两个壮汉一人抓住竹席一角,甩开膀子给台下的观众扇风。

  老李儿时的同伴、贺维萍婆婆63岁的二女儿罗开惠说,小时候,每逢夏夜,老街上说评书的、打倒琴的、拉二胡的、打围鼓的全部涌上老街,街上居民和住客栈的外地客商坐在木凳或石坎上,摇着蒲扇,一边乘凉一边欣赏。夜深了,各家各户也不关门,把凉板搬到门口躺着吹凉风,邻居之间摆着龙门阵,摆着摆着就睡过去了。“那样的氛围好安逸。”

  居民节日坐船进城

  三艘轮渡忙不过来

  家住老街升平巷3号的高文发现,自拆迁办9月中旬进驻老街两个月来,老街上的陌生面孔比平常多了许多。这些人有的肩挂相机在老街转悠,有的三五成群,边走边看,访古怀旧。高文戏称:“没想到,老街即将消失时,反成了人们追逐的时尚。”

  “老街上没有哪一块石板没被我踩过。”弹子石河街8号的覃祯国是土生土长的老街居民,他说,解放前,沿老街到王家沱码头乘船至朝天门码头,过河船全是能坐七八个人的柏木艄船,解放后,才有机动渡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国庆节,排队从王家沱码头坐船到朝天门的人,从王家沱码头排到弹正街下石盘,三艘轮渡轮流转,还忙不过来。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因弹子石到海棠溪、鸡冠石到弹子石等公路先后修通,加之长江大桥通车,弹子石街道办公楼修建,税务、工商等陆续搬离老街,各种店铺、商场也向弹子石街道办公楼周围发展,老街逐渐淡出,成为背街小巷。

  近十多年,随重庆直辖后的快速发展,老街居民家境稍好一点的,都陆续搬进新小区,守在老街的,大多是企业下岗职工或农转非人员,靠低保或打临工维持生计。因为房屋破烂,加上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贫穷成为老街代名词。

  《寒夜》拍摄外景

  老街比实景漂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老街逐渐冷清,热闹的王家沱码头也逐渐萧条,老房子大都东倒西歪,有的甚至只剩下残垣断壁。尽管如此,却不失古色古香的韵味,一砖一瓦都带着浓郁的古朴,让人留念。为此,老街成为很多电影拍摄的外境地。《寒夜》、《五个空弹壳》等,都曾在老街拍外境。93岁的贺婆婆告诉记者,电影里的老街,比实际景色漂亮多了。

  “来老街的外地人都感叹这里景色迷人。”90岁的唐淑君婆婆在老街住了70年,对老街景色司空见惯,她觉得,老街除了破烂和贫穷,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她经常看到许多操外地口音的人来此寻古,甚至包括许多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

  本报南岸社区记者 向军

  网络编辑:孔祥伟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