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没敢说是“万元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05:38  燕赵晚报

  1983:挣了两三万的梁家

  ■新闻连续剧 第六集主要出场人物:梁喜文、梁英芳主要场景:修造厂赚得盆满钵满,小砖窑赔得一塌糊涂……

  □本报记者 张瑞谦 孙会芳 路其强 /文 本报记者 闫志国 /图

  (1)父子上阵·承包工厂

  1983年,联产承包的春风一下子吹遍了中国大陆。在石家庄市郊区留营公社张营大队,各家各户也早已种上了各自的“责任田”,甩开了膀子,攒足了劲儿要从地里挣回好收成。

  不过,与此同时,另有一些“不太安分”的村民,不再满足于只在土地上“刨金”,他们除了开始经营自己的小生意,更将眼光放到了村里那些基础良好,但管理落后的集体企业上。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刚刚摘掉“黑四类”帽子的梁喜文出人意料地承包下了张营大队农机修造厂。而几乎就是前后脚,梁喜文的长子梁英芳也与人合伙,把距离张营10公里外的一个砖窑给承包了下来。

  就是在这个踌躇满志的春天,在广袤的中国大陆,无论城镇与农村,出现了许许多多像梁家父子一样的“先行者”,他们不甘于吃着玉米面饼子的生活,不甘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四平八稳的日子,而是要把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投身在“创业”的浪潮中,他们搏击冲浪,大施拳脚。

  于是,就在这样的浪潮中,新中国的第一批“万元户”产生了。

  (2)“惊人报价”·挣了四万

  作为全公社唯一一家农机修造厂,张营大队农机修造厂其实在1975年就已开张。

  这家村办工厂占地3000多平方米,设备很齐全,拥有刨车、铣车、平面磨、电焊机、对焊机、拉丝电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能拥有这些设备的工厂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但在那个集体劳作的年代,这家拥有齐全设备的修造厂却是连年亏损,以致到了后来,职工被遣散回家,工厂关了门。

  1983年春天,张营大队召开承包工厂会,希望以此令修造厂扭亏为盈,承包起价4000元。当时,村里雄心勃勃想要承包修造厂的人不少,但最终还是梁喜文以第一年交给村里6000元,然后每年递增20%的“惊人报价”,把这个“烂摊子”给承包了下来。

  厂子承包下来以后,梁喜文立即“招兵买马”,投入运营。由于有在机械厂工作的经历,梁干起来非常顺手。

  自主经营一家工厂,梁喜文干劲十足,常常每天亲自带着业务员去承揽业务。“当时,这活儿还是比较好找的!”梁英芳回忆说。在整个两年的承包期内,梁喜文的农机修造厂先后与河北省电缆厂、电器开关厂等单位合作,结果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除去承包费用,梁喜文挣了四万元左右。

  不过,与梁喜文“出师告捷”相比,梁英芳却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

  (3)一场大雨·一堆碎砖

  1983年,梁英芳27岁。在这个改革的春天里,这个年轻人“蠢蠢欲动”,新婚燕尔的他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对任何事情都想要尝试一番。看到父亲要承包工厂,他也开始寻找自己的事业,内心里想和父亲比一比。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本村的两位乡亲想要承包砖窑,于是当天晚上,梁英芳就跑到其中一位老乡的家中。看到突然冒出来的梁英芳,两位四五十岁的老乡感到很吃惊,可听完梁英芳表达出要加入的想法后,两人被他的胆量和魄力所折服。

  于是,这年春天,在向亲戚、邻居四处筹资之后,对经营砖窑一窍不通的梁英芳,带着3000元加入了这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1983年3月15日,砖窑开始生产砖坯,4月20日烧出第一窑砖。砖的质量和销量都不错,梁英芳的事业,随着这一车车的红砖,“红红火火”地开始了。

  但好景不长,也就在两个月后,一场大雨浇灭了梁英芳的梦想。

  谁也没想到,砖窑新烧的一批砖坯里含有石灰石,砖坯烧成砖后,石灰石也被烧成了石灰,石灰遇水发生反应,砖体爆裂、解体。大雨过后,露天摆放的100多万块砖成了一堆碎砖头。

  突来的变故,让梁英芳欲哭无泪。大雨毁掉了砖块,也将梁英芳浇了个透心凉。梁英芳强打起精神,用粉笔在自己住的屋子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一人无福全遭难”,下联是“满窑碎砖要赔钱”,横批:“背兴倒霉”。苦中作乐,聊以自慰。

  无奈之下,只能“撤摊”。然而“撤摊”后第六天,债主就追到了梁家。讨工资的、要煤钱的,全来了。“那个时候,院子里每天都蹲着二三十号人!”梁英芳被搞得狼狈至极。“欠人的钱不能不给,只能低声下气地给人家说好话,求人家宽限几天!”

  持续一个星期后,梁英芳以打欠条作保证,并把仅有的旧自行车、手表变卖为条件暂时解困。承包砖窑,梁英芳赔了1万多块钱。直到年底,梁喜文从修造厂将钱支回后,才把梁英芳“捅的窟窿”给补齐。

  对于这件事,梁喜文没有过多地责备儿子,但梁英芳却从这件事中吸取了许多教训。再往后,梁英芳开旅馆、办榨油房、搞房屋出租,都遵循着办砖窑总结出的两条原则:“不懂的不干,拍不了板的事不干。”

  (4)“万元户”·不敢声张

  “除去我赔的那些钱,我们家那一年大概挣了有两三万块钱!”梁英芳推算说。就在1983年底,郊区搞了一次调查,统计全区“万元户”的数量。尽管当年梁家的“家底”早已超过了万元,但刚刚摘了“黑帽”的梁喜文对此还是很谨慎,“咱还是别报了,万一政策变了呢?”

  那年,张营村有两户报了名,他们不仅得到了表扬,还每人得到了一个当时很难搞到的解放货车购车指标。不过,梁英芳清楚地记得,“父亲并没有表示后悔”。

  1983年,梁家成了不敢露富的“万元户”,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当年,许多和他们所经营的修造厂、砖窑一样的集体企业,无论挣钱赔钱,都已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并在随后的日子里异军突起,不断壮大。梁英芳至今还记得,就在那一年的1月12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梁家在1983年,将邓公的这句著名改革格言变成了现实。

  ■征文·“我的1983年”

  做饭用上了液化气

  ●郭盛禄

  今天说起用液化气做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25年前能够用上液化气,则是一桩极其幸福的事。回想起我家第一次用上液化气时的情形,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1983年,我与同在军工厂工作的爱人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终于摆脱了和别人合住的尴尬,我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厨房。美中不足的是那个跟了我们十年的煤炉子依旧被带进了新家。那时候,煤炉子是我们做饭的唯一选择。每天清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炉子拨火,然后热点早餐就急匆匆地去上班。晚上下班回来炉火已经熄灭,还要重新生炉子,浓烟常常呛得我和爱人涕泪直流,尤其到了夏天受的罪就别提了!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厂里出于照顾职工生活购买了一批液化气炊具,准备分给职工。但是灶具少,职工多,怎么分就成了问题。

  最后厂领导研究决定,符合以下条件者才能分上液化气炊具:一是双职工家庭,二是夫妻工龄都要满十五年,三是优先照顾有老人的双职工家庭。够条件者向工会申请。这三个条件,我就差最后一项了。回家和爱人商量,只有把远在老家的岳父接过来。就这样,我利用星期天回老家接来了年已八旬的老岳父。一切安排妥当,我向工会递交了申请。

  几天后,工会通知我去领液化气灶具,我兴奋极了。我一路小跑赶到厂里,仗着年轻力壮,我一下子把液化气钢瓶扛回了三楼的家中。

  那天中午爱人第一次用液化气做饭,拧开阀门,点燃火柴凑近灶眼,“噗”的一声,一圈火苗燃烧起来。看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我和爱人都有说不出的激动。那天的午饭,一家三代围坐一起,吃得别提多香啦!

  (请作者来石市中山东路313号新闻大厦11楼领取40.8度新八年十八酒坊美酒两瓶。)

  ■征集

  拿起笔,记忆改革开放的“那一年”

  有奖征文继续进行,期待您的参与

  本报讯(记者 张瑞谦)本报“我的30年故事”有奖征文继续向社会征集。

  我们希望大家能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30年间某一年度您的亲身经历。要记住,您讲述的不是整个30年,而是其中一年。“我的1990年”、“我的2008年”……也许,您所讲述的故事,就是那一年的主题。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电子邮箱地址:yzwb1223@sina.com;邮寄地址: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13号新闻大厦11楼燕赵晚报时政新闻部,邮编:050011,信封请注明“我的30年故事·征文”。

  【报中读史】

  让一部分人

  先富裕起来

  □本报记者 崔虹 袁媛

  “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1983年1月12日,邓小平说,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就在这一年,梁喜文承包了张营大队农机修造厂,梁家长子梁英芳承包了砖窑,二人虽然有赚有赔,但总的算下来,梁家当年还是有了两三万元的进账,真正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足以表明,“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已开始深入人心。

  当年4月,国务院又连续发布两个规定,指出城镇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而在石家庄市,从1月1日起,全市126个百货、饮食、服务、烟酒、副食果品、土产门市部就开始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对此,《石家庄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大力推行以“包”为核心的经营责任制》。文章认为,“包”字进了商业战线的门,可以促使职工自觉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品种,延长营业时间,改进服务方式,方便群众生活。文章希望省会其他行业、其他单位,也应针对本行业、本单位的特点,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新成绩。与此同时,桥西区商业系统的10个门市部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彭后街办事处综合商店各门市部也开始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除了经济快速发展外,1983年,省会市民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10月1日,石家庄动物园正式开园。沉绿湖、荷花池、哪吒降龙雕塑……对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们来说,这些标志性建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洁白的鹊桥、曲桥、平兰桥、飞虹桥等像玉带飞过湖面,古雅别致的游坊坞、映水榭、茶香亭等园林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湖滨,掩映在一丛丛绿树之中,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而长着漂亮长尾巴的褐马鸡、兰马鸡,还有黑翅膀、秃脑袋、体格最大的鸵鸟,以及在新居唱个不停的虎皮鹦鹉、画眉、八哥、百灵等,引得无数人停下了脚步。而熊、山羊、猴子等更是吸引了众多孩子的目光。从那时起,每逢节假日,石家庄动物园总会成为欢乐的海洋。

  1983年大事记

  3月21日-4月1日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工业交通会议,强调当前主要是对国营企业推行以税代利的改革,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加快改革步伐,促进企业的整顿和调整。

  6月27日 石家庄-德州铁路复线全线开通。

  ■“精英”之路(六)

  苍天不负有心人

  ●江 枫

  是年,学习氛围异常浓厚,有志青年纷纷卷入其中。翟志海雄心勃勃,一定要邃密群科,用知识改变命运,以学问报效国家。业余时间主动学习,拼命学习,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与工友深入探讨,互相勉励,相期藐云汉。电大班开始举办,翟志海毫不犹豫,立即报名参加。当时,干部报名学习可以报销,工人只能自掏腰包。翟志海虽心理不平衡,但求知的欲望蛊惑着自己,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为自己争口气。何况报考专业是“企业管理”,当时属于热门,对自己未来发展十分有利。苍天不负有心人,这年八月,翟志海以新华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电大。工友羡慕,朋友祝贺,翟志海却非常苦恼,因为干部学习可以脱产,工人上课不得请假。工学矛盾,如何解决?

  【学者视角】

  云想衣裳花想容

  ●赵新月

  《魔鬼词典》解释说,“服装”是用来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其实,宠物狗穿上衣服还是宠物狗,人脱了衣服还是人。服装不能区别人和动物,一定意义上倒是可以用来区别历史在前进还是后退。

  1983年,中国彻底取消布票,服装改革声浪更著。今天,拿服装变迁来说三十年的文章太多了,对计划年代单一化的服装口诛笔伐,之后盛赞今天的服装绚烂得如何乱花渐欲迷人眼,由此得出结论,时代进步了。

  时代是进步了,但这需要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才能更确凿。

  中国五千年服装史,至今不过四个时代——

  一、无政治化的时代,那也是原始人类的时代,决定穿什么衣服的约束条件是比较单纯的经济因素。

  二、等级政治的时代。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有阶级以来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其间,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民间老百姓只能是小衣襟、短打扮。

  三、平等政治的时代。从1949年到1978年这段时间,人们只是看到了服装的单一化和“革命”的政治功能,而恰恰忽视了它在当时的进步功能。因为上到伟大领袖、下到工农兵群众,谁都可以穿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中国几千年的服装等级制度彻底终结了。这是中国服装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反映的是政治情态。

  四、去政治化的时代。改革开放30年,服装的演变脉络是:嬉皮时代(喇叭裤、花衬衫、蛤蟆镜)——霹雳时代(夹克衫、蝙蝠衫)——摇滚时代(皮夹克)——休闲时代(文化衫、旅游鞋、牛仔裤)——高阶时代(西装、皮包)——复古时代(唐装)——DANDY时代(粉嫩色彩、印花衬衫)。这种演变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很简单,整体趋势就是“去政治化”,不管等级政治,还是平等政治,一切都被涤荡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对流行服装的抵触,几乎没有来自于美学的批判,而全部是政治语言的批判。之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字眼渐渐消失,政治与服装彻底分道扬镳。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服装革命,它在革除了数千年等级政治的基础上,又告别了平等政治给它的影响,终于实现了去政治化的目的。

  服装由经济决定时,说明我们可能贫穷。服装由政治决定时,说明我们可能偏激。服装由传统决定时,说明我们可能保守。服装由审美决定,并且只由审美决定时,说明我们真的进入了穿衣打扮的自由王国!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是一个想穿什么就可以穿什么的时代,只要你觉得自己因此而多了几分美丽。

  “莱佛定律”说——

  穿先进十年的服饰:猥亵!

  穿先进五年的服饰:无耻!

  穿先进一年的服饰:大胆!

  穿时下流行的服饰:漂亮!

  穿一年前流行的服饰:邋遢!

  穿十年前流行的服饰:丑陋!

  穿二十年前流行的服饰:滑稽!

  穿三十年前流行的服饰:好玩!

  穿五十年前流行的服饰:古怪!

  穿七十年前流行的服饰:妩媚!

  穿一百年前流行的服饰:浪漫!

  穿一百五十年前流行的服饰:绝妙!

  对照该定律,笔者经常一身地道的中山装招摇过市。说来,中山装还不算是计划经济年代流行的服装,而是孙中山闹革命时流行的服装,那是七十年前流行的服装了,今天穿起来——妩媚啊!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