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韩王陵沉积战国烟尘”系列之五 韩非《存韩》未能存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07:34  大河网-大河报

  

“韩王陵沉积战国烟尘”系列之五 韩非《存韩》未能存韩
□首席记者姚伟文图

  在网上搜索韩非子的资料,无意间发现一个网上韩非纪念馆。点击进入,看到众多网友上香祭奠并留言,对韩非的赞誉多发自肺腑,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一位网友写道:“历代帝王皆隐其人,而用其言,人虽逝,而神永存。”

  这是确评,韩非无疑是伟大的,他的思想由秦及汉,穿越千年,直至现在仍有其价值。

  韩非思想的价值,历来不被忽视,但韩非的情感世界,却少有人提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韩非评价道:“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少恩”,“惨?”就是透彻到过于严酷。这话影响巨大,在人们的心目中,韩非就是一睿智到过分冷峻的人,至于他内心的忧愤,以及对韩国的一片忠诚之心,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在网上查看资料,只看到一个网友由《韩非子》进入到了韩非的内心世界:

  “《离骚》是屈大夫的《孤愤》,而《孤愤》是韩非子的《离骚》……韩非以一腔孤愤面对衰世之韩国,其凄厉有令人不忍观者,于是我知《孤愤》之不得不作,《存韩》之不得不作,而韩非亦不得不死也。”

  善哉斯言!

  韩非擅长写寓言故事,其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无论买椟还珠、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还是螳螂捕蝉,他笔下的300多则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在他的寓言中,也能看到他自己的影子:

  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拿来献给厉王。厉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说:“这是块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欺骗自己,砍去了他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拿着那块璞玉来献。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又说:“这是块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了,文王登上王位。卞和便抱着那块璞玉到楚山脚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直到流出血来。

  文王听说了,便差人去问他:“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说,我并不是为砍断了脚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宝玉当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当骗子,这是我所最伤心的呀!

  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块璞玉,发现是一块真正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把宝玉当做石头,把好人当成骗子。

  韩非是比和氏璧更珍贵的“宝玉”,却被韩王当成了石头。但就在秦国用重兵迎来韩非之后,他却向秦王上《存韩》。写出《说难》,深明游说之道的韩非,显然不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和富贵。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字里行间,读得出韩非深切的爱与哀愁。

  《存韩》,是韩非为韩国所作的最后努力。这篇文章,让他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当是韩非预料之中的事。

  司马迁说,“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他确实违背了自己在《说难》中陈述的游说之道,《存韩》最终也没能存韩。但这并不影响韩非的伟大,反而令韩非更加令人仰望。

  在网上的韩非纪念馆,我上了一炷香,看青烟袅袅,那沉静的画面,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凝重。

  韩非秦国上《存韩》

  秦国大兵压境,索要韩非,韩王安于是“遣非使秦”。带着年近五旬的韩非,大军浩浩荡荡返回秦国,如是,韩非还没有到秦国,已是先声夺人,大有“木秀于林”之相。

  初读韩非之书,秦王嬴政曾仰天慨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投资这么大,终于见到了自己心仪的大师,见到堪与坐论王霸之道、一统之术的超级人才,嬴政的喜悦可想而知。两人纵论天下,不知疲倦。

  此时韩非要做的,就是消除隔膜、取得嬴政的信任。对于韩非,这并非难事,在《说难》中,他曾透彻地阐述取得国君信任的种种关节,可说深谙此道。但出人意料的是,韩非所作所为,与他在《说难》中阐述的方略格格不入。百年之后,司马迁因此在《史记》中一再感慨:“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秦国的东征战略,有先灭韩和先灭赵两种方案。韩非入秦不久,李斯、姚贾等人倡言先灭掉韩国,并在朝议中占了上风。

  韩非不会不明白,这是他入秦后的一个考验,能不能取得嬴政的信任,在此一举。但他却写《存韩》递交秦王,毫不迟疑地表达自己保存韩国宗庙社稷的愿望。

  这篇文章的开头,韩非相当低调地谈韩国,其陈词卑微委屈,从中可见当时韩国处境之艰难,也可看出他为韩国谋生存的苦心:

  韩国已经侍奉秦国30多年了,在外起着屏障的作用,在内起着供给的作用。当秦国派兵攻城略地,韩国都出兵追随,为此,韩国结怨于天下,而所有的功劳和好处都由秦国独享。现在韩国承担着入贡的各项事务,跟秦国的郡县已没什么差别。

  接着韩非切入正题,纵横捭阖地论述伐韩之不当:

  我私下听说贵国大臣正在商议举兵伐韩。如今赵国扩充整顿军队,收拢合纵人才,想联合天下各国。赵国人宣扬说,如果不削弱秦国,各国的宗庙社稷都将不保。他们企图联合各国对付秦国的打算,由来已久。如今放着这样的心腹大患不顾,反要攻灭已形同内臣的韩国,这不是让天下都明白,赵国所宣扬的绝对没错吗?

  韩国是一个小国家,却要面对来自地方的侵伐,国君困辱臣下忧苦,他们上下一心共度患难已经很久了。他们的对策是时刻做好防备,对付强敌的入侵,平时做好储备,修建坚固的城池。秦国如果想攻灭韩国的话,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到的。如果攻占一两个小城池就撤退,那秦国的威势将减弱。如果韩国因此背叛秦国,魏国必然策应,而赵国有齐国做后援,这样韩、魏、赵、齐就会形成巩固的合纵,足以和秦国拼个高下。一旦出现这样的格局,那就是“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如果照此情形发展,秦国的军队疲于奔命,陛下即便是万寿无疆,也看不到兼并天下那一天的到来。

  论述完伐韩之实策,韩非为秦国出主意想办法:应该想法安抚楚国和魏国,专心对付赵国和它身后的齐国。这两个国家一旦拿下,“则韩可以移书定也……荆(楚)、魏又必自服矣。”何去何从,诚挚地希望陛下深思熟虑,攻打六国,必须要使合纵各国产生间隙,这样才不会因草率作战而感到懊悔。

  嬴政不是傻瓜,韩非此论看似句句为秦,但其为韩之心怎么都难以遮掩。韩非当然也是聪明人,他知道秦王看完这篇文章,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打量他。何况,在他和秦王之间,还横亘着李斯、姚贾等人。

  但他可能没有想到,出手置他于死地的,是他昔日的同窗好友李斯。

  李斯害死老同学?

  《存韩》是一篇结构奇特的文章。标题是《存韩》,但只有前面一部分是关于存韩的,全文由两段简略的叙事连缀三篇文章:韩非上秦王书、李斯上秦王书、李斯上韩王书。

  其中李斯上秦王书,是对韩非“存韩”之议的反驳,开篇即道“臣斯甚以为不然”,他认为韩国臣服秦国不假,但不为别的,只因为秦国强大。如果专攻赵、齐,则韩国将发展为腹心之患。况且韩国与楚国有合纵的谋略,诸侯呼应他们,秦国必定再次面对诸侯联合兵临崤山的局面。

  李斯在陈述己见之余,还不忘垫了一砖:韩非来到秦国,未必不因为有存韩的能力,得到韩国的倚重。

  这句话正中要害,多疑的秦王怎么会对韩非再生信任?

  老同学怎么成了死对头?一般认为,韩非来秦之时,已是先声夺人,李斯又自以为才干不及韩非,担心如果秦王嬴政信任并重用他,必然影响自己的地位,因此心生妒忌,欲排挤掉韩非。这并非不可能,同学之间的嫉妒心,可能超过一般人,当年庞涓排挤师弟孙膑就是一例。关于李斯排挤老同学的记载也明见于史册。

  《史记》中记载,李斯会同姚贾,在嬴政面前诋毁道:韩非,韩之诸公子也。现在大王欲兼并诸侯,韩非最终为韩不为秦,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不用韩非,留他一段时间放他回韩国,那是自留后患,不如找个借口杀了他。

  于是,“秦王以为然”,下令将韩非投入监狱,这就是所谓的“韩非囚秦”。没多久,李斯担心秦王后悔,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韩非想向秦王陈说,却得不到机会,无奈自杀身亡。后来秦王果然十分后悔,派人前去赦免他,韩非却早已死去。

  从这个记载看,是李斯一手将老同学迫害致死。

  但也有人认为,韩非在秦国死于非命,另有原因,与李斯关系并不是很大。真正想让韩非死的,是秦王本人。嬴政为人独断专行,极有主见,绝对不是李斯所能左右的。尽管最初嬴政对韩非极其仰慕,但当看到《存韩》一文,当他知道韩非终不能为己所用时,杀人之心顿起,这符合嬴政的为人。在志在扫荡六和、一统天下的秦王嬴政看来,“存韩”是绝不可能的事,所以李斯对《存韩》的反驳,也是顺势而为,只不过是从老同学身上赚的信任而已。

  而韩非上《存韩》篇,当时也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现在流传的《存韩》版本,不知系何人所编。有人说,“如此奇特的结构,如果说真有什么深意的话,我们也许可以视《存韩》为存韩非之心。韩非的赴死之心,就深埋在《存韩》一

  文当中”。

  “历代帝王皆隐其人,而用其言,人虽逝,而神永存。”这话确实有道理,韩非虽死,但他极富哲理的政治学说,“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论却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秦国荡平天下之后,所制定和实施的很多政治措施,都是韩非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此后两千年,韩非对中国政治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韩非《存韩》并没有存韩。他死后3年,秦国派兵攻下韩国都城新郑,俘虏韩王安。在这座大城立都145年的韩国,至此灭亡。

  此后,一位韩国相国的儿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并致力于报复强秦、恢复韩国的事业。虽然他最终没能成功,却也让韩国有了最后一抹亮色。他的名字,叫做张良。

  张良为韩国之绝唱

  张良的祖辈和父辈,两代人先后出任五代韩王的相国。新郑城被秦兵攻破之时,张良家死亡惨重,他弟弟也死于国难,但他连弟弟都顾不上安葬,把家财全部卖掉,寻找能刺杀秦王的勇士,矢志为韩报仇,以报答韩王对自己家族的知遇之恩。

  在淮阳一带,张良终于找到了一位愿意为他效命的大力士,此人能投掷120斤重的大铁锤。秦始皇东游之际,张良与那位大力士在博浪沙(遗址在今原阳)设伏。遗憾的是,张良什么都考虑周全了,却没办法弄清楚秦始皇到底在哪辆车上,结果一铁锤扔出去,却“误中副车”。

  秦始皇大怒,下通缉令大索天下。张良只得亡命天涯,却幸运地得黄石公授予《太公兵法》。

  十年后,陈涉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张良也聚集了百余少年起兵。随后他结识刘邦,与刘邦一起投奔项梁,游说项梁说,君已立楚君之后,而韩诸公子中,横阳君韩成十分贤能,可立为王。这样能扩大你的实力和影响。于是项梁派张良召来韩成,立为韩王,任命张良为韩申徒。张良与韩王率领1000多名士卒,向西攻打韩国故地,打下几座城池,但很快遭秦军反击,只好在韩国故地打游击。

  随后刘邦从洛阳南下,张良带兵跟着他打下十多座韩国城池。于是刘邦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今禹州,曾为韩国都城),带着张良南下攻下南阳,从武关进入关中。鸿门宴时,张良还算是韩王的部下,只是“为韩王送沛公”。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张良复归韩国。但因为他在刘邦军中的缘故,项羽不让韩王成回国,而让他跟自己一起前往彭城,张良只得跟着前往。后来,项羽仍不肯让韩王归国,降之为侯,并最终杀了不幸的韩成。此时,张良虽有旧情,却也再难复兴韩国,他只得逃走,“间行归汉王”。

  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之后,张良的超脱是出了名的。这位历经沧桑的韩国人对人说道:“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不再问人间世事。(全文完)

  对韩国有着深厚感情的韩非到秦国后,并没有为了个人的前途和富贵设计,而是向秦王上《存韩》,为韩国作最后的努力。但《存韩》并没有存韩,他死后3年,秦国派兵攻下韩国都城新郑,韩国灭亡。图为郑韩故城东城。

  来源: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