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每个人都像一束阳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07:58  解放日报

  

每个人都像一束阳光
每个人都像一束阳光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学习世博知识、文明迎世博”活动中,交通小卫士表演指挥交通引人注目。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编者按:世博会期间,上海将动员逾100万名志愿者在园区内外开展城市文明服务。而为了迎接世博会,上海的志愿者早已行动起来,他们有的活跃在街头巷口,倡导交通文明;有的深入社区里弄,宣讲礼仪文化,他们既是文明的宣传者、示范者,也是这座城市精神的塑造者、演绎者。今天起,本报将聚焦志愿者群体,推出系列报道,希望更多市民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来,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添砖加瓦。

  杨浦区大桥街道的一间邮政储蓄所内,一群顾客正在窗口前排队办理业务。

  排在队伍末梢的顾客见前头出现了空当,连忙大声提醒排在最前头的阿姨:“赶紧往前挪啊!”

  阿姨笑眯眯地回头道:“小青年,我来给你普及一点礼仪知识哦,这个空当是专门留出来的安全一米线,你以后也要记住啊!”

  这位可爱的阿姨名叫陈丽萍,今年63岁,是上海市妇联在全市招募的700多名“礼仪讲师志愿者”和“礼仪活动志愿者”的一员。作为上海迎世博行动计划“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的生力军,这群由退休、在职教师和社区居民等组成的礼仪志愿者队伍,三年来深入街道社区,在遍布全市的社区培训班上,言传身教文明礼仪知识。

  用陈阿姨的话说,每个符合礼仪的举止,就好比一束灿烂的阳光。“如果每个人都能让自己成为一台阳光发射器,那么上海将永远充满阳光。”

  为了讲礼仪重新做学生

  没有收入,没有津贴,为何愿意用业余时间不辞辛劳地到处讲授礼仪知识?三年里讲授了100多场礼仪课的志愿者朱蓓莉说:“这源于一种使命感。”

  作为医生,朱蓓莉经常去国外出差。她发现,论硬件,上海能和最先进的发达国家城市媲美;

  论文明素养,却还有很多欠缺和差距。外国人常常会微笑着和陌生人打招呼,在上海却鲜见这份笑容。“2010年上海就要迎来世博会和7000万海内外游客,市民将向世界展示怎样的城市形象?”有感于此,回国后她报名成为礼仪讲师志愿者,和社区居民一起翻开由市妇联和文明办编写的《礼仪大学堂》,逐章讨论在家庭、公共场所、办公室等不同场合应注重的礼仪举止。

  为了取得最好的授课效果,有着几十年执教经验、年近七十的浦东潍坊街道礼仪志愿者讲师廉永寅重新做起了学生。她动员老伴、孩子把平日书本、杂志和报纸上有关中外礼仪资料收集起来。厚厚的剪报本叠了半人高。每周五下午,廉老师还和社区居委会干部和其他志愿者们聚拢在社区学校,一起为下周的礼仪课伏案做笔记。时间一长,人老眼花,廉老师便一边喊着口令一边做眼保健操。第一句“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现在开始”,被她俏皮地换成了“为世博,保护视力”。

  礼仪志愿者陈丽萍为了做好这份新工作,也“六十岁学吹打”学起了电脑。怎么做PPT,怎么上网查资料,起初她让社区学校的老师画成流程图放在桌边依样操作,三年礼仪课备课备下来,陈丽萍自己成了上网好手。如今,她通过网络资料收集的“56个民族的礼仪”、“外国人的餐桌禁忌”成为上课时候最受听众欢迎的内容之一。“每当看到电视机在放《百家讲坛》里有关礼仪举止的内容时,就算睡在床上半夜里也要爬起来拿笔记下来。”陈丽萍的这股劲,只为了在上礼仪课时,能多讲一个让听众信服的例子。

  带动一群人的礼仪意识

  做礼仪志愿者,最开心的是什么?是看到自己教授的礼仪知识提升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带动了一群人的礼仪意识。

  朱蓓莉回忆,有一次上课时和居民们探讨:在拥挤的电梯厢里,如果你够不到楼层按钮时该怎么办。不少人认为“应该自己挤到门前去按”。 当看到正确答案是“应该请他人帮你按钮”时,有居民不解:“既然说礼仪的核心是律己敬人,那就不该麻烦别人啊!”朱蓓莉解释道:“在践行礼仪的时候,既要注意不妨碍别人,也要注意维护公共空间的有序与安宁。有时,对别人礼貌的小小沟通求助,拥挤的电梯空间里就有了和谐的元素。”台下的居民们纷纷点头。

  一次,一位礼仪志愿者上完课后,被台下一名92岁的印尼老华侨拉住了手。老伯伯说得动情:“中国自古就称礼仪之邦,看到你们礼仪志愿者深入居委会讲课,又讲得这么清晰易懂,我觉得国民素质提高大有希望。”

  一次,一位家住奉贤区的礼仪志愿者去一个村民活动室上礼仪课。一进门就见烟雾腾腾中一群村民正在搓麻将。她坐到麻将桌边上,用当地话和村民们拉起家常。当讲到世博会举行时,外国游客来奉贤住家庭旅馆,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作何感想时,麻将声渐渐停了下来。有村民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志愿者笑了,她知道自己的讲课开始起效了。

  “知书才能达理”。知,正是实践文明礼仪的第一步,随着礼仪志愿者的身影深入到各个街道社区和基层单位,许多居民开始用礼仪的标准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

  让礼仪之光照亮城市

  有件小事,礼仪志愿者张惠记忆犹新。去南桥镇的大润发超市购物,超市的服务员小姐微笑着打招呼:“张老师您好,欢迎光临。”随后又亲切注视入店顾客,向顾客介绍商品时也轻言细语。

  “这家店我曾三次去为店员讲授礼仪,我很欣慰,他们有了很大进步。”有几十年执教经验的张惠说,“上几节礼仪课,也许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但学习礼仪知识的过程,就是提升文明素养的过程。点点滴滴的改变,看似润物无声,实则力量很大。”

  礼仪志愿者陈丽萍所在的延吉小区,是老工人聚集的小区,许多居民有穿睡衣上街的习惯。当听到陈老师上礼仪课,讲到不能穿睡衣上街时,居民们展开了热烈反驳:“我的睡衣是儿子给我买的,几百块呢,比普通外套还贵,为什么不能穿上街?”陈老师微笑着耐心解释。几天后,陈丽萍上街,一位穿着端正的女士跟她打招呼:“陈老师,听过你的课后,我再穿睡衣上街,总觉得别人的眼光盯在我身上,像针刺一样。”

  一次,廉永寅在上过一堂礼仪课后,一位82岁的老太太热情地表示:“上海要开世博会了,我也要做礼仪宣传员为上海尽份心。”“您年纪大了,能做什么呀?”她说:“我其他干不动,就每天拿个小铲刀清除小区墙上的黑广告。”在场听众无不动容。

  “我们的工作,好比去擦一扇扇玻璃窗,擦去陋习的积尘,礼仪的美丽阳光就会透射进来,照亮城市。 ”一位礼仪志愿者道出了所有礼仪志愿者的心声。


本报记者 沈轶伦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