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南“教育移民”实践:从根子上改变贫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10:44  南海网

  林金梅是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黎族学生,她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有些兴奋:“现在每顿都有两三个菜,而且还能吃上肉。本来打算初中毕业就算了,但是现在改变了想法,要努力学习,争取上高中、读大学。”

  而在2006年之前,林金梅在王下中学读书,上学要走四五个小时山路,王下中学没有学生食堂,吃饭只能自己煮。她每星期从家里带三五斤大米到学校,菜除了从家里带的咸菜外,只能随便在学校附近的山上找些野菜煮来吃。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政府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中不断完善“教育移民”新模式,使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到县城学校读书。地处霸王岭原始森林腹地的王下乡,是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最偏僻最穷的乡,多年来一直是省县两级扶贫的重点攻坚对象。这里的孩子每天上学要走几个小时山路,孩子要背着米到学校自己煮饭吃。“教育移民”使王下乡的学生小学毕业后就可到县城学校以“寄宿班”的形式就读,不但享受“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而且在校期间的一切医药费用均由学校负担。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地处边远的霸王岭山区,总人口3185人,是海南省有名的贫困乡,素有“小西藏”之称。

  林金梅能够从王下中学转入县城的民族中学就读,是因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2006年在全国率先探索的“教育移民”工程。这一工程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分散办学为集中办学,对到城镇入学的山区贫困学生实行“包吃、包住、包入学”,还负责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一切医药费用,并在开学和放假时免费接送学生回家和返校。

  林金梅的父亲告诉本刊记者,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深山老林,靠烧山种稻生活,基本上没有现金收入,有时吃饭都成问题,根本没想到能送孩子到县城读书。现在学校不仅全部免除了孩子的学习费用,还每月发给生活费,家庭没有了经济负担。今年他又把林金梅的妹妹也送到民族中学上初一,希望她们姐妹俩好好学习,能够学到一技之长,走出大山。

  给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

  昌江是海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种“教育移民”的扶贫开发新模式,不仅减轻了贫困山区群众的家庭负担,还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教育移民”给了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

  原王下中学校长、现民族中学王下乡寄宿生管理办公室主任符明强说,王下乡学生入读民族中学以来,无论是精神面貌、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成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积极健康向上、自觉主动学习的学生多了,学生们普遍树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目标。

  家住王下乡三派村牙劳村民小组的黎族学生韩慧玲说,我们现在过的是全新的生活:原来就读的王下中学没有实验室、没有电脑,也从来没有见过高楼和宽大的马路;过去由于要走山路上学,一双鞋子只穿几个星期就坏了,现在吃住在学校,不仅学习的时间多了,而且一年一双鞋子就够了;自己以前英语考试只得几分,通过一年的努力,已经逐步提高到40多分、50多分了;我们与汉族学生交流多了,现在都说普通话了。

  昌江县民族中学校长方世海说,为了接纳王下乡等偏远民族贫困山区学生,县里拨出专款用于配套设施建设和其他教育经费的保障。不但实行学生所有费用全免,还按月发给每个学生225元的生活费,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另外,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针对王下乡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尽可能地选派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课任老师,加强课内外的教育教学辅导,让王下乡转移出来的学生在熟悉学校环境的同时,尽快适应民族中学的学习节奏。

  从山区跟随学生一起搬到民族中学的陈琼老师说,在乡下,学生多数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心思读书?现在所有上学的费用全免了,吃住、生病政府全包了,因此他们都用心学习了。今年有7个来自王下乡的学生考入县城重点高中,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昌江县实施教育移民的学生人数已达到1965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765人,职教生1200人。处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转移。

  昌江县教育与科技局副局长林树辉说,县城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全县17000多名贫困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此,我们采取了县城教育移民和乡镇教育移民"两条腿"走路的办法,通过优化学校结构布局,整合乡镇中小学,按照县城学校的标准建设乡镇中小学,全面建设乡镇一级的寄宿制移民学校,既有效地解决了县城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又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昌江的成功经验让海南省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拓展扶贫内涵的一条新路。海南省教育厅计划在全省11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市)推行"教育移民",遵循"小学生就近到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学校就读,初中生集中到人口较多、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学或县城中学就读"的原则,让所有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获得较好的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

  白沙黎族自治县与昌江县相临,去年已经开始实施“教育移民”工程,目前一所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的思源学校正在加紧建设。白沙黎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韩福光介绍说,白沙县有14所中学,其中8所中学的初中学生不到300人,集中办学、整合资源是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计划将14所中学最终整合成4所,容纳全县7400名学生。

  “教育移民”促进扶贫工作

  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认为,昌江对“教育移民”政策的探索,对研究改变贫困地区和素质贫困的现状,解决海南中部地区脱贫和长远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基层教育资源的丰富及档次的不断提升。过去的做法是,上面拨钱下达基层,先给偏远地区建设学校,四面出击,缺乏重点,现在建设中心学校,不仅学生,老师队伍也得到稳定。昌江通过“教育移民”,加大投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其次,“教育移民”从抓教育入手解决贫困问题。“海南贫困家庭最根本的问题在教育上”,此点海南省上下都形成了共识。教育移民实质上是让贫困山区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昌江的经验为海南省发展边远少数民族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

  “通过‘教育移民’减少生态保护区的人口,逐步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发展处处长徐冰认为,海南省的生态核心保护区几乎都是贫困地区,要对其实行有效保护,必须减少这些区域的人口,减少人的活动。

  比照“教育移民”,贫困乡村易地扶贫的“整体搬迁”计划,不但投资大、成本高,而且农民搬迁后的生计问题、出路问题解决得不够好,留下很多后遗症,而未达到使搬迁农民脱贫的目的。“昌江的‘教育移民’不仅是一项新的惠民政策,更是扶贫的治本之策。对海南省的扶贫工作具有标本意义。”徐冰说。

  目前海南部分市县已经开始推广“教育移民”的做法,如五指山市正在筹建一所能容纳3000名学生的初级中学,准备将全市所有贫困乡镇的农村初中学生全部集中到市区就读;陵水县也已着手扩建容纳5000名学生的县民族中学,以使更多的边远贫困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然而未来的“移民”工程使基层工作者感到压力。

  白沙黎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韩福光介绍道,根据计划,明年秋季全县将大面积展开移民工作,把从最偏远乡村的小学三年级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移民到城镇。由于白沙是国定贫困县,财政收入只有3800万元,依靠地方支出来办移民教育很困难,基本上拿不出配套资金。对于移民的初中生,我们只能提供每月50元的补助,这个标准吃伙食都不够。

  昌江县工业较发达,人口24万,每年全县4亿元的财政收入让海南其他县市“眼热”。白沙思源实验学校校长林新认为,昌江经济条件在海南属于上乘,昌江探索出的“教育移民”当然好,但这种移民方式在其他贫困地区不易复制。

  为接纳“教育移民”,白沙思源实验学校目前正在建设初中部。在学校建好的小学部,1400名小学生中有600人住宿,60%~70%来自山区。林新介绍,孩子们每月要带30斤米上学,加上政府补助,一天消费2.5元伙食,仅够吃饱。现在物价较高,山区孩子下来,补助标准每月提高到150元,才能保证孩子们的营养。

  教师配套较难。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王海山说,现在学校建设中最缺的是老师,“教育移民”进行城镇学校资源合并,一流硬件环境需要配置一流人才,海南省教育厅规定小学老师必须是本科学历,而我们落后地区1600名初中老师中只有500名是本科学历,小学老师中第一学历有本科的只有2人。

  王海山认为,把“教育移民”工程作为海南省中部和贫困地区开发和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完全可行的,关键是这项新的全省性的惠民工程能够确保有始有终,山区的孩子“移民”出来了,如果政策不到位,工作不完善,这种“半拉子”工程影响深远,民心工程就会失去民意。

  海南基层教育者认为,推广“教育移民”,制定搬迁方案后,对前期搬迁需要的硬件设施建设必须提前规划,落实配套资金。学生城镇入学后还要完善管理机制,在生活补助上有充足的保证,确保学生安心就读。

  此外,还需要解决毕业生去向问题。应注意把“教育移民”与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教育移民”是一项系统工程。把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转移出来集中接受初中教育只是其中的一步。接下来,还要解决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问题。“教育移民”要与职业教育衔接好,通过实施优惠政策,促使移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确保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发展和家庭的脱贫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通过“教育移民”,海南省的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每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人出来就业。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发展处处长徐冰说,各县市自然条件、经济实力、社会文化各不相同,各地推广及落实“教育移民”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海南省要达到“教育移民”的最终目标,还需要更多的政策努力。(原载2008年第47期《瞭望》新闻周刊11月27日出版)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