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人的电影:私人记忆与时代镜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16:24  中国新闻网

  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格非说:“没有什么比电影更适合成为通往记忆之路的信道了。它是我们全部童年生活的核心和枢纽。只要打开它的阀门,那个湮灭的年代的所有气息就会扑面而来。”

  格非、贾樟柯等著的《一个人的电影》(中信出版)是用汉字排列出的时代镜像,关于电影的私人记忆,也是碎年留影中镶嵌到生命年轮中的文化符号。

  格非看乡村露天电影的经历,组成他记忆的一个个瞬间,像闪亮的水滴,在光影中滴落,来如春梦几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

  读格非的《乡村电影》,所有看过乡村电影的人,都会被他具有魔力的文字倾倒,他以小说家的敏锐捕捉那些快乐的、忧伤的小水滴,一些记忆的碎片,在格非的组合之中,犹如童年看电影时,目醉神迷。

  格非在回望童年的乡村电影,又显示出一个学者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他认为,一元化伦理已经让位给无孔不入的市场经济逻辑,自由多元的外衣下“强制”的手段更隐蔽。“流行电影、流行音乐与汽车装配线的流水生产线并无太大区别……”

  机智、俏皮的毛尖,写《普普通通的愿望》,戏谑中有了一丝伤感,并不仅仅因为曾和她一起钻录像厅的表弟,游泳时意外死了。她文中的录像厅、电影院,是20世纪80年代的日常生活场景。说起个体与时代、记忆与影像,每个人的内心不会晴空万里,我们对往事总有一种伤怀。

  王朔和孙甘露的谈话,映射出当今中国电影的困境。王朔一向口无遮拦,将电影遭遇的问题嬉笑怒骂、一一道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即使像王朔这样的腕儿,遭遇亲朋去世这样的人生重大变故之后,一样迷茫和困惑:“突然正跑着一切正走的表归零,生活到站,世界黑屏,这个我有点想不通。”

  一群文化人聊电影,声光电影中几个时代的镜像,一一浮现而过。这本《一个人的电影》,真的像看电影一样,黑暗中的镜像消逝之后,有一种不真实的虚幻感。

  (摘编自美国《世界日报》)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