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树起中国标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4日07:28  解放日报

  

树起中国标杆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自主创新调查

  它是“后来者”,但已是“超越者”。诞生之前,国内已有若干台百万千瓦级火电机组问世;诞生之后,一系列运行技术经济指标都大幅刷新此前国内乃至世界纪录。

  它是中国的电厂,但已是世界级企业。英国举办的世界电力行业顶尖的机械工程师学会超临界发电技术论坛,全球精挑9位主旨演讲人,亚洲只请了一位,就是这家企业总经理冯伟忠。世界级知名度源于高水平话语权———独揽15项重大科技创新,怀抱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还有6项发明专利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初审合格;国际上5项多年未破的发电难题,随着它的建设运营被集中攻破。

  它,就是今年刚刚投入商业运行的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简称“外高桥三厂”)。在全国火力发电行业,这颗新星打破了世界舞台上中国电力工业亦步亦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历史,树起了一道中国标杆。

  眼下,经济形势趋冷,生产用电就少,电厂发电负荷普遍下降。采访时自然问起,发电量减少,电厂效益受影响怎么办?冯伟忠倒并不担心。因为能耗低,与同等规模超超临界机组中此前的最好水平相比,按照当前煤价折算,企业每月燃煤成本还可节约700万元左右。这些优势使外高桥三厂在这个“冬天”更显顽强生机。

  特殊的精神,特殊的创新

  创新非一般,首要须大胆。外高桥三厂的科技创新,频频突破传统,没有任何框框。

  今年3月26日和6月7日,外高桥三厂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先后投产,成为上海电网和华东电网的重要支柱。新机组一问世,业内外就密切关注一个叫做“供电煤耗”的指标。这是火力电厂最重要的运行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家电厂先进性水平的首要依据。

  在此之前,浙江玉环电厂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创造的每千瓦时298.51克标煤是国内最优水平;“国际最优”出自德国,每千瓦时289克标煤。2007年,全国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每千瓦时357克标煤。电力行业素有“10克煤耗,一代技术”之说,因为靠一般的运行优化和技术创新,下降一两克煤耗已是很大进步。而外高桥三厂按目前水平推算,全年供电煤耗不会超过每度287克标煤,比“国内最优”至少低11克,比“国际最优”也要低2克。

  按照今年上半年的煤炭市价,对于百万千瓦级的大电厂来说,1千瓦时供电煤耗每降1克,就意味着可省1000万元。

  没有颠覆性的大胆改变,不可能实现跨越式进步。四大管道是发电厂基本要件,谁都不敢随便拿它们开刀。外高桥三厂却敢“动刀”,通过对蒸汽管道口径、弯管形式及布置方式的优化,使得四大管道采购费用下降了5000万元,还大大降低了管道系统运行振动能量和管道系统阻力,提高了汽轮机和给水泵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经过此番优化,两台机组再热系统压降仅为高压缸排汽压力的6.7%,比国家标准规定的10%足足减少了3.3个百分点。由此,每发1千瓦时电的机组热耗下降22千焦,全年仅此一项就可节约标煤1.2万吨。同样,他们对西门子设计的汽轮机照样开刀,进行参数和控制方式等优化,全年能节煤约3.6万吨。

  在外高桥三厂创新过程中,许多惊人大胆的改动,甚至连供应商都会惊得直冒冷汗,连发急电阻止,甚至以“如果改动,后果自负”的语气施压,但最终结果却令他们佩服连连。今年初,西门子发电部新任总裁出访中国,点名要看外高桥三厂。会谈时,他对冯伟忠说,“如果说我们是生产顶级跑车的,那么你就是舒马赫。”

  百分百成功,不是靠运气

  创新是允许失败的。但这句话不适用于发电行业。

  高成本不允许失败,发电机组投资动辄数十亿元,还牵动着千百个用电行业;安全上更不能容忍失败,别的创新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但电力行业如果在创新试验前思考不周,出现预料之外的问题,很可能机毁人亡。

  外高桥三厂15项重大科技创新,不少都是世界首创,无一失败,如世界首创大型汽动给水泵组低速启动及全程调速运行技术,世界首创直流锅炉静压上水及热态清洗技术,世界首创直流锅炉蒸汽加热启动和稳燃技术,世界首创回转式空预器全向柔性密封技术,等等。

  百分百成功,靠什么?伟大的创新来自精细的准备。早在开工建设前,他们就收集大量资料,对当代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锅炉、汽轮发电机等设备和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运行现状比较,特别是当前最先进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存在什么新的问题,这些都要进行详细的研究。掌握了这些“前车之鉴”,外高桥三厂在做好设备选型、参数优化和技术改进及创新上就有的放矢。电厂建设、运行过程中,围绕全面提升机组综合性能的目标,一项项创新逐一展开。

  复杂的系统创新,能够一次性成功,更不是靠运气。在外高桥三厂,实践中一次便能成功的创新,之前往往有严谨、精确的计算,甚至动用物理和数学方法建立模型,以及计算机编程计算和模拟,在确保理论和模型万无一失的基础上,才大胆用于实际。这就要求搞创新的电厂工作者,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游刃有余,而且要有扎实的基础学科功底,能够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在企业领导者看来,企业应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什么过去我国的企业科技创新成效有限,就是因为很难完美地做到以上几点。“电力工业历来是一个高技术行业,如果从业者始终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范围,固守知识却不会运用,就只能做一个简单的匠人,而永远不能成为业界的大师。”

  创新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

  在外高桥三厂,许多创新思路来源于灵动的生活,取之于广博的文化土壤。

  说说不锈钢的故事吧。不锈钢在常温下不会生锈,但当温度达到500摄氏度以上也会生锈。这种特性,长久困扰着发电行业。原来,在发电的高温环境下,机组上的不锈钢构件在大量蒸汽中会发生氧化,产生一层一层的锈皮,落在锅炉里,容易堵住锅炉管道,引发爆管。如果锈皮被蒸汽携带出来,落在高速旋转的汽轮机叶片上,就会打毛叶片,天长日久,叶片表面就会坑坑洼洼,汽轮机效率就会大大下降。

  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运行温度比超临界更高,因此不锈钢氧化产生锈皮的问题更严重。德国尼德劳逊电厂有一台此前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同样逃不脱“氧化皮的魔咒”,在运行一年后,汽轮机高压缸效率下降了3.6%,每千瓦时供电煤耗随之上升了3克多。

  就是这个“氧化皮的魔咒”,被外高桥三厂一举解除,用的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中医理论。中医讲究系统调理,互相协调。而国外电力同行处理这个问题,一直在加强叶片抗冲蚀能力等方面做文章,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外高桥三厂在设计建造时,针对氧化皮问题,考虑实施“全面调理”。首先考虑尽量减缓氧化速度,如果氧化了,则尽量要氧化皮掉不下来,如果皮掉下来了,则要使它尽快出去,并且不进入汽轮机;还要考虑最坏的情况,万一氧化皮掉进汽轮机,要尽可能使它不损坏汽轮机和叶片。根据这种思路,一整套“系统性疗法”应运而生,各项创新措施一环扣一环,集中起效,确保效果。

  第一台机组在调试阶段经过十多次启停后,利用进入168小时试运行前的一次停机机会,用工业内窥镜通过窥视孔对高压缸叶片进行了拍照和录像,结果发现,叶片依然光亮如新。

  类似的创新趣事,我们在外高桥三厂不时听闻。开始很奇怪,即使是最普通员工,为什么他们所讲的技术语言都不晦涩不枯燥?后来突然感悟,源于生活的创新,怎么会不生动?有全员智慧参与的创新,是外高桥三厂应对挑战、战胜困难、逆风飞扬的一大法宝。


本报记者 郑红 杨群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