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生命教育勿追求“强刺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4日07:28  解放日报

  朋友8岁的女儿一天放学回家,心事重重。原来,老师在生命教育课上,让每个孩子写下5位亲人,然后把亲人们一个个划去,表示他们先后死去。许多孩子落笔艰难,在划到“妈妈”时失声痛哭。还有学校开展让学生模拟写遗书的教育活动,学生们的“遗书”五花八门:“爸妈,我的压岁钱放在小柜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国内中小学重视生命教育固然可喜,但一些教育方式值得斟酌。老师创设悲伤情境,让学生直面死亡、“体验”死亡,的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死亡很可怕,失去亲人很痛苦。但,这并没有让学生激发出多少对生命美好的感悟。

  生命教育涵盖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尊严、生命与关怀等内容,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存和避险技能,增强抗挫折能力,提升心理素质,能够认识、欣赏、尊重生命。人类接触死亡时产生的留恋、畏惧等本能反应,与欣赏和尊重生命的自觉行为,有着本质区别。

  生命教育不能追求“强刺激”,应该润物细无声。春花夏草,展现生命的蓬勃;残奥赛场,激发生命的潜能;舍生取义,彰显生命的壮丽;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则显示出生命由绚烂归于平静的状态……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用作生命教育的载体。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循序渐进。

  当然,生命教育不能回避死亡,关键是如何设计教育活动。本市某中学一名学生与白血病顽强抗争后不幸去世,学生们有的震惊、有的悲伤、有的漠然。学校为这名学生举办了追思会,其父母含泪讲述孩子如何顽强与病魔抗争,如何挂念学业等,唤起许多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所以,围绕“死亡”展开的生命教育,应该让学生超越传统的恐惧心理,站在新的高度来认识、欣赏生命。

  (http://sq.jfdaily.com/blogs/kejiaowei/)


徐 敏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