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河东30年河西”新老照片见证南京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4日07:32  南京晨报

  老照片一直是人们回顾往事的一种可靠佐证。尤其是近三十年的老照片,记录的许多地点、人物依然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站在当年这些老照片拍摄的地点,从同一个角度重新摄取同一地点的情景时,不由得会为这30年的巨大变化而折服。近期,江苏省建设厅搜集到了百余幅同角度的新老照片,通过对比来展示改革开放30周年江苏城乡的变化。其中新街口、河西奥体、秦淮河、明城墙等地点新老照片的强烈对比让老南京人也目瞪口呆。

  《古城墙今昔》

  从棚户扎堆到“鬼脸”奇观重现

  南京市作协副主席薛冰是个地道的老南京。“古城墙今昔”一组照片让他感慨颇深。据薛冰介绍,这组老照片是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从图片中不难看出城墙上杂草丛生、城墙跟棚户扎堆的情形。“从解放后开始,就有一些人在城墙脚下搭起棚户了。到1978年前后,当年的插队下放人员回城,许多人没地方住宿,因此大家都扎堆到城墙脚下抢占一席之地。当时的情形很是‘壮观’,从汉中门到清凉门一直到草场门一带的城墙根,全是规格不等、杂乱无章的建筑,不光有民房,还有一些小工厂。而且当时的道路特别差,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绝对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薛冰称。

  薛冰还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当时有位台湾省的出版家来南京参观,非要去石头城看看。“当时我真的不想带他去,但是这位朋友一再表示石头城是南京的一个标志,非得去看看,结果我们就看到了上述的混乱场面,我们两人都很尴尬。”薛冰表示现在和这位朋友联系,心里还觉得有些别扭,“到2002年左右,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城墙下的建筑得以拆除,城墙也得到了保护,到2004年的时候,石头城公园正式开放,‘鬼脸照镜子’的奇观也得以重现。”

  《秦淮河》

  获联合国人居大奖

  今年,南京市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这是南京市在人居环境方面收获的最高荣誉。据悉,这次南京是以秦淮河整治这个项目的优秀成果获得这一奖项的。如果大家对秦淮河的整治没有什么概念,那么这组反映秦淮河30年来变迁的图片可以让你找到最好的答案。

  这组照片拍摄的是秦淮河东水关一带的情形。30年前的老照片中,杂草丛生的城墙看不出一点轮廓和城墙的气势;杂乱无章的建筑沿着城墙根延展,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料让这里活像一处施工工地;而碎石遍布的河堤和又黑又臭的河水让当时的市民苦不堪言……而30年后,这一切又如何呢?看看这张新照片,巍巍城墙、绿树成阴的河岸以及碧绿的秦淮河水,这一切就是30年给人们最好的回答。

  《南京火车站》

  曾经连售票大厅都没有

  南京火车站背山临湖,绝佳的地势、气派的造型、便利的交通使得它成为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全国闻名的火车站之一。“可是在30年前,南京火车站只能算一个小站,10年前还一度被大火烧毁,连自己的售票点都没有呢。”

  薛冰告诉记者,南京火车站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当时不论是规模还是地位,在全国来说都算不上一个大站。而这张老照片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拍摄的,“当时都没有现在这样的出租车,都是小面包车在拉客。到上世纪90年代,南京火车站发生火灾,一度被烧毁。当时很长时间南京是没有火车站的,火车售票大厅也转移到了旁边的大楼里。而如今南京火车站绝对是我们南京人的骄傲,现在坐火车出行,在南京火车站里候车绝对是一种享受。”

  《新街口》

  金陵饭店从“大哥”变“小弟”

  1983年,金陵饭店在新街口拔地而起,当时凭借着37层、110.4米的绝对高度,一举荣登“中国第一”的宝座。当年只要拍摄新街口的照片,大家无不把镜头对准金陵饭店。从这两张老照片上,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出当年金陵饭店“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这个图大概是1985年前后拍摄的,看看当时的金陵饭店甚至会觉得它太突兀了。但是在新的图片里再看看它,当年的老大哥已经成了小弟。”薛冰告诉记者,近30年来,南京高楼层出不穷,“第一高度”以惊人的速度被不断刷新:1998年216米的金鹰国际商城,2002年218米的商茂世纪广场,2004年2月朗诗国际广场建造228米的河西地区第一高,金奥大厦50层主楼高达232米……而新街口不断攀高的大楼让南京城愈发现代化。

  《奥体中心》

  从城乡接合地带变成第二个新街口

  在这些图片中,让薛冰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反映河西情况的一组照片了,“尤其是奥体中心的落成,整个河西地区可以说一下从城乡接合地带,一跃成为了南京的第二个新街口。”

  薛冰告诉记者,该组照片中的老照片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拍摄的。低矮的平房、狭窄的路面以及零星的小三轮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农村的场景。“1982年,河西只有煤灰和黄泥砌成的土路。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河西才有了最早的一条水泥路———4米宽的江东路。周围住的基本都是农民,4个居委会3个村的人只能挤7路车,晃悠1个多小时才进趟城。”

  如果单看这幅图,你能想像得到这就是如今的奥体吗?确实如此,当2005年奥体中心正式落成的时候,两条鲜艳的红色“飘带”已经成为南京新的地标。而当年的江东路也已经变成了双向14车道的通衢大道;当年的农村也成为现在南京百姓向往的居住地;“进城”这两个字也在河西成为历史,因为这里已然成为南京的第二个新街口了。随着河西新城的不断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住进河西。

  更/多/影/像

  《夫子庙》

  在30年前的老照片上,“夫子庙菜场”倒成了夫子庙人气最旺的场所,让千年的秦淮风情消失殆尽。而如今新照片上,不论是天下文枢的牌坊,还是雕龙画凤的秦淮画舫,抑或是仿古的建筑,都让世人流连。

  《幕府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幕府山一度被过度挖掘,整个幕府山成了一个光秃秃的山包,其间的矿坑让幕府山俨然成了一个“大麻子脸”。但是经过30年的努力,如今幕府山上的矿坑已经广植树木,绿色渐渐覆盖整个山头。

  《南京地铁》

  虽然新旧照片并非同一角度上的对比,但是却共同反映了南京交通30年的变迁。从老照片上不难看出,当年公交车、自行车一统天下,不光拥挤而且速度慢,而如今地铁的开通让出行成为一件乐事。

  《新庄立交》

  龙蟠路一直是南京的一个交通要道,尤其是新庄路口,更是车流汇集之地。这张老照片拍摄的年代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新庄广场只有一个大圆盘,而如今,新庄立交在此画出了更为动人的图案。

  《鼓楼广场》

  鼓楼广场,其周边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景观,不仅是南京市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市民广场,更是南京人民心目中的中心广场。从老照片上我们看到的大楼就是当时的鼓楼食品大楼,在上世纪70年代,它是南京一处标志性建筑,解放前是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成为南京解放和南京历史的见证之一。楼上是闻名当时南京城的“鸡鸣酒家”。另一张老照片是鼓楼检阅台,此检阅台建于“文革”时期,专供南京人民举办国庆大游行等活动时使用。上世纪80年代,它才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虽然当年也是南京城人气最旺的广场,但是不论其大小还是绿化设施与现在的鼓楼广场都不可同日而语。

  【花絮】

  无心插柳得来众多好图

  据省建设厅的杨洪海主任介绍,省建设厅不久前推出了《江苏城乡建设30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和谐追求》一书。“在为这本书搜集资料的时候,我们搜集到了许多照片,但是当时用得却不是很多。后来整理这些照片的时候,我们发现许多照片呈现出新旧对比的情况,就是摄影师根据老照片上的情形,找到当年拍摄的地点,用同样的角度再次记录该地点。这样,30年来该地区的变化就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巧合,省建设厅决定要把这些照片再次加工整理,收集成册,通过图片这种最直观的方式,让市民都能最迅速地了解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

  作者:/来源:南京晨报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