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30年 太原农村达小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4日12:10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突破了农村长期以来“大锅饭”的旧体制,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经营渠道增多,收入来源不断拓宽,生活消费水平显著改善。

  30年来,太原市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6.9倍,年均增长14.3%,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增长8.2倍,年均递增8.0%;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34倍,年均增长13.5%,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增长5.7倍,年均递增6.8%,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收入构成日趋多元化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成为主体。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使农民家庭由单一的消费单位转变为具有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双重功能的农村基本经济单元,其生产成果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农民收入的主体来源由集体分配被家庭经营所取代。由于农户自主经营、自产自销,所以从集体统一经营得到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1985年为14.3%,1990年为7.8%,1996年为3.1%,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一直保持在总收入的50%以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

  非农产业收入成为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劳动者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改革初期的1980年,农民从集体分配得到的人均年收入占总收入的61.4%,家庭副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5.0%。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两大来源。以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为主体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1985年为15.3%,1996年为24.2%,2007年为46.5%。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业与非农业收入比例由1978年的33.8∶66.2变为2007年的17.4∶82.6。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步增加。随着太原市农村经济形势的整体好转,农村市场开始活跃,以非生产性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业收入增长势头迅猛。太原市近郊农民发挥地理优势,利用现有土地、房产等,积极发展租赁业,拓宽了增收渠道;由于个人存款利率的提高和农民对股票市场的介入,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增长迅速;粮食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离退休金、养老金增长明显。2007年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9.9%。

  物质生活明显改善,消费质量大幅提高

  食品消费由吃饱向吃好转变。1978年,农民食用油年消耗量不超过1公斤,蛋类消费量不超过0.5公斤,肉类消费量不超过2公斤。2007年,农民食用油年消费量达到6.4公斤,蛋类年消费量达到5.7公斤,肉类年消费量达到7.6公斤,食品消费内部结构中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副食和其他消费所占比重上升,实物消费中粮食消费量有所减少,肉、蛋、奶、禽等副食消费量成倍增长,广大农民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和多样化,膳食结构明显得到改善。2007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达到1090元,是1985年的5.9倍,但同期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则由47.8%下降到了34.2%。

  居住由数量扩充向质量提高转变。改革开放以前,太原市大多数农民无经济能力建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1978年,农民人均居住面积13.4平方米,其中砖木钢混结构比例为55%。20世纪80年代,农村兴起建房热,到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1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了57%,其中砖木钢混结构比例为65%以上,2007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0.7平方米,是1985年的近10倍,其中砖木钢混结构比例超过了90%。近几年,城区农户住房已向楼房式、庭院式、花园式发展,房屋内部系列配套设施逐步趋于现代化。

  衣着消费由“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且日趋成衣化、高档化。30年前那种“做件衣裳过新年”、“一件衣服管一年”的情形已成为过去,衣着消费向“一季多衣”、时尚靓丽转变。2007年太原农村居民人均用于衣着方面的消费支出为388元,比1985年增长5.9倍。农民购买中高档衣着消费品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衣着消费档次明显提高。

  家庭用品由实用简朴型向高档耐用型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太原农民家庭设备用品仅有自行车、缝纫机、收录机等几件家庭用品。2007年,太原农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03台,洗衣机86台,电冰箱47台,移动电话79台,家用计算机10台,摩托车36台,组合音响、空调、家用轿车等高档耐用品也逐步进入富裕农家,农民生活充满现代气息。

  现金支出比重增加,商品化程度提高

  在现金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的基础上,农民生活消费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提高。2007年,太原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3090元,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96.9%,其中用于食品的现金支出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由此可见,太原农村居民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基本食物消费模式正在向商品化、市场化的食物消费模式转变,农民生活消费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

  基础建设成绩显著,农民素质全面提高

  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全市农村交通、通讯、电力等各项基础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进入90年代,太原掀起了基础建设的热潮,逐步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公路,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文教、卫生、娱乐事业的较快发展,也惠及到田野村庄,党和政府积极增加投资力度,注重扶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也自筹资金,积极兴办学校、图书馆、文化站、农民业余剧团等,踊跃订阅各种报刊杂志、科技书籍,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技能,已成为现代新型农民的追求和向往。

  到2007年底,太原市农民人均用于娱乐等方面的非商品支出达380元,与改革初期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农村社会福利、卫生保健事业得到较大发展,2007年,太原市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83元,比1985年增长了6倍。目前,全市村级卫生所的覆盖率已达到100%,87.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基本得到改善。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动和社会交往的增加,农民对交通通讯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大,到2007年底,农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达336元,比1985年增长20倍。

  山西新闻网记者 王丹 通讯员 张太生 马亚晓 郭波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