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定多处文保成大杂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02:04  燕赵都市报

  

保定多处文保成大杂院

  住满寄居者的淮军公所,很多建筑已经坍塌。

  本报驻保定记者 张娜 文/图

  保定市文物古迹众多,号称河北省第一文物大市,共有47处国保,89处省保,456处市(县)保,1600余处不可移动的文物点,有8万余件馆藏文物。每每看到这些数字,保定人都为之骄傲不已,但是每当看到这些文物如今“大杂院”的现状时,很多人又都会发出无奈的叹息。

  ■现状:多处文保单位成了“大杂院”

  位于保定市皇华馆街的“杨继盛祠堂”,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杨继盛是容城人,字仲芳,号椒山,是明朝嘉靖年间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有明一代知识分子中最为刚正不阿、气节高远的突出代表。因多次弹劾严嵩被诬陷入狱,饱受摧残后被处死。杨继盛死后10多年,严嵩败亡,杨继盛才获昭雪,被追谥为忠愍。至清代乾隆年间,有人为杨继盛塑像纪念,将他的故居正式改为祠堂,以为后代永久纪念。

  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之后,如今的杨继盛祠堂已经破败不堪:主建筑已经风化,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屋顶上长满了荒草;已经东倒西歪的窗体上早已看不出任何清代建筑的雕琢之美,犹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然而这座老的庭院并不寂寞,院落里挤满了后来搭建的临时建筑,里面住满了外地寄居的小贩。同样,杨继盛祠堂后的“忠烈祠”里也住着人。

  即将修葺完毕的保定西大街西段,已经展现出雏形。一处精美的砖花下,“贤良祠”三个红色的大字格外显眼。然而祠内却呈现出如杨继盛祠堂一样的“大杂院”光景,虽然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建筑本身没有得到任何打理与保护,不光院子里搭满了临时建筑,连祠堂本身的建筑里也住满了人。

  同样呈现这种光景的还有淮军公所,很多建筑已经破旧不堪,里面住户迟迟未能迁出一直是制约淮军公所修葺的瓶颈。曹锟故居光园,虽然里面的住户和单位已经迁出,北侧的院落也进行了部分恢复,但是主建筑依然处于继续破败的过程中。

  ■原因:产权不在文物部门、资金掣肘

  为什么文保单位得不到保护?据保定市文物界人士介绍,目前保定市区的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绝大多数的产权不在文物部门,而是分散在多个产权单位手中。按文物法规定,市级文物单位的修缮采取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也就是说,住在市级文物建筑内的居民以及使用单位、产权单位,有责任进行修缮维护。而文物古建的修葺费用,每平方米是普通建筑的5倍,巨大的资金问题无疑成了制约文物古建修葺的最大难题。

  ■建言:先贷款修建后收费还贷

  针对资金难题,一位不愿公布姓名的老保定建议,让这些文保单位发挥其存在的价值,比如修缮后对外开放,修缮的经费效仿高速公路的办法,采取贷款修建、收费还贷的方式。

  另有文物专家认为,提高使用者的责任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产权单位应该切实担起法律所赋予的保护修葺责任。如果真的难以承担保护与修葺的责任,就应该主动迁出,将其归还文保部门。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