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川,一位女记者的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02:46  扬子晚报

  今年是我进扬子晚报工作的第四个年头。5月14日,就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三天,中午11点40分,我刚刚采访完回到报社,还没来得及去食堂吃饭。听到本部门副主任张琳说,江苏省卫生厅有一批急救车队,中午12点整出发到四川。当时我听了后,几乎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让我跟着去吧!”之后很多人问我,当时你哪来的勇气?说实话,我真的没有考虑太多:第一时间,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况且,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10分钟后,我迅速赶到省卫生厅集合点,却发现这次行程并非我想象那样。原本我以为是坐飞机,后来才知道是坐120救护车从南京开到成都。而此时,离发车时间只有5分钟,“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你什么都不带,这样去太危险!”省卫生厅办公室陈少军主任一再劝我放弃。是,我的确什么都没有准备,甚至连身份证件都没有带,但是我想,只要人到了,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当时的我只有一个念头,先到四川再说,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上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的意思。全部行程为2200多公里,其中有近1000公里都是盘山公路。我还安慰自己说,这辈子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坐这么长时间的汽车了。而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因为坚持“早到一分钟,就能多救一个人”的信念。车队从启程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下车来吃饭和休息。一路上,我只能蜷缩在车厢里,不敢往外看,因为脚下可能是万丈深渊;司机师傅也提醒我,最好不要睡着了,如果一旦发生危险,要保持清醒的意识。急救车的座位很少,为了减轻我的颠簸,好心的司机师傅就把我“绑”在担架上。就这样,在几乎不吃不喝不睡的40个小时后,16日凌晨3点,在一个大雨的夜里,我到达了成都。然后,我告别了急救车队,搭了一辆运物资的车,一个人到达了绵阳。

  到绵阳后,我想继续往北川前进。但是起先,并未能如我的愿,我一路遭到了“拒绝”。首先江苏省疾控防疫队,他们不肯带我进北川的理由是,他们第一批所带的干粮和日用品都很有限,还有就是,营地里全是“大老爷儿们”,只有我一个女孩子很不方便。无奈之下,我只有联系先我一天出发的同事裴睿,电话里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也来了?”然后他说,“你千万不要去那里,太危险!”我很清楚,大家的拒绝都是对我的关爱。但是当时我唯一的念头是,一定要到受灾最重的地方去看看,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去。第二天,在我的一再坚持下,裴睿悄悄地把我“塞”进了江苏省消防救援队开往北川的车。

  我在北川的时间不长,但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那种震撼的场景对于我的冲击,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心灵上的,都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在那里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夷为平地”,什么是“向死而生”。

  在北川,我经历了一次万人大撤离。那天下午,我和裴睿都在北川县城中心,也正是北川地势最低的地方。我在采访一个当地群众时,突然看见无数人疯狂地向前跑,“怎么了?”我正在纳闷,只听见身边跑过的一名战士的对讲机里传来“水坝要决堤了,快跑!”而那个采访对象只说了一句“完蛋了!记者快走!”转身就跑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并不是什么水坝,而是后来牵动无数人心的唐家山堰塞湖,而那一次,堰塞湖首次发出洪水警报。而我所看到的,山上流淌下来的“溪水”,其实正是堰塞湖裂缝正不断地往外漏水。此时天空已经变得阴沉下来,预示着暴雨可能会突然来临。此时,一种求生的本能,所有人都拼命向前奔跑。有的人甚至连东西都顾不上收拾,一名记者还忙着收拾地上的摄像机的三角架,另一个人拉着他就跑,“不要收了,逃命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是有一辆车开过来,就有很多人不要命地扒着车往上爬。

  其实那时候,我很害怕,但是我已经跑不动了,一种绝望的情绪笼罩着我。我停下来,又怕被后面汹涌的人潮挤倒。正在我犹豫的时候,一个穿橙色制服的消防员战士一把拉住我的手,喊了声:“坚持住,快跑!”,另一个战士帮我背包,说,“我们来帮你,你不要怕。”

  由于地震,北川的道路被损毁,平直的路变得断裂和扭曲。小战士说,带我跑一条近路,问我敢不敢跳。一看下面有三米高,我倒吸了一口冷气,闭着眼就跳了下去。等到要爬山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实在是爬不动了,我说:“你们快走,别管我。”但是他们却说:“别放弃,别犯傻,我们死也不会丢下你。”这时候,可能是又出现了余震,山体出现了滑坡,“快点,来不及了!”到了最后,40分钟的路,我们跑了15分钟就出来了。到了安全的地方,每个人都是大汗淋漓,惊魂未定,而两名战士把身边唯一的一瓶水给我喝。这两个可爱的小战士怎么都不肯留下名字,他们一直陪着我,直到大部队把我们送上车。临走时他们说,“我们都是普通的消防员,救人是我们的责任。”从那一天开始,考虑到安全问题,北川就已经开始部分封锁了,不让我们记者再进去。

  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绵阳的医院和灾民的安置点。在绵阳市第三医院,我看到了温总理为之让路的小欣宜,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医生是含着眼泪,为小欣宜截肢的;而可爱懂事的小欣宜,看到来看望她的叔叔阿姨们,就会喊爸爸、妈妈。而对于那些地震中受伤的人们来说,失去亲人的伤痛,远远大于身体上的伤痛。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和丈夫都成功地获救,而5岁的孩子却被永远地埋在了北川幼儿园的废墟下。她的精神状态几近崩溃,别人都以为她已经疯了,成天不是哭就是一直喃喃自语,完全无法交流。而当我要走的时候,她突然挣扎着从病床上起来,拄着双拐,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认真地说:“记者,如果你看到我的儿子,你一定要告诉我。”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格外想念我的家人。在父母眼里,我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而这次出发前时间太过仓促,没有时间和他们说一声,直到车子开到安徽,我才和妈妈发了条简短的消息说,我去四川了。妈妈只是回了我一句:既然你已经做出了选择,就不要哭着跑回家,要学会坚强。

  同时,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同行的敬业精神,特别是我们扬子晚报在北川的其他三名年轻记者,他们是朱昕磊、裴睿和陈郁。在那里条件有多艰苦,我已经不想多说。但是,在发生余震的时候,他们都坚持,一定要把稿子写好才离开。有一天晚上,预报绵阳地区可能会发生7-8级的余震,全城的人都在往外撤离,一些其他媒体的记者也都纷纷丢下手中的工作。可是只有本报记者没有一个先离开,一直坚持发稿,直到宾馆的工作人员担心我们的人身安全,把我们一个个“赶”了出去。那天夜里,我们四个人在火车站广场站了一夜,我们彼此交流,有没有后悔来到这里?大家一致表示,对于当初的选择,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因为只有亲身经历了这一切,才能体会什么叫众志成城,什么叫民族精神。于丹丹

  2008年7月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