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家6人要捐遗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02:46  扬子晚报

  本报讯 “打仗时,那么多战友牺牲了,我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现在我也没什么回报社会的,只有死后把遗体捐出去,提供做医学研究,或者把器官送给需要的人。”在家住白下区九莲塘小区81岁的殷明的影响下,全家先后有三代六人加入到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协会(简称“志友会”),最小的才24岁。

  几年前,殷明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南京市红十字会设立了“志友会”。“特别兴奋,当即就告诉了老伴,两人一拍即合,毫不犹豫就想到了一起加入。”殷明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很想在晚年有所贡献,78岁的老伴参加过抗美援朝,也有相同的想法,可谓“夫唱妇随”。他还特地去南京医科大学看了一回解剖,亲历过战争的他一点都不害怕,目睹医生边解剖遗体边分析病因和治疗方法,他感叹“没想到科学这么先进”,更坚定了他捐献遗体的愿望。

  想捐赠遗体必须要子女签字同意,可是子女对此却不能接受,他们一致认为,老人的想法有悖传统观念,作为子女不能为老人送终会被众人耻笑,担心别人议论“你都把你爸爸捐掉了,真不孝”。殷明说,要孝顺在世的时候做好就行了,人都不在了,火化、土葬还有啥意义,不如将遗体或者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这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子女们被感动了,答应了老人的意愿。在殷明的影响下,原先反对的女儿、女婿也相继办理了捐献手续,连老伴的侄子与侄孙后来亦办理了捐献手续,最年轻的侄孙才24岁。

  因为当年参加抗战时殷明的双眼被炸伤过,视力一直不是很好。成为志愿者后,殷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医院检查眼睛。当医生告诉他双眼角膜正常时,殷明高兴得跟孩子似的,“医生说其他器官也都没有问题”。

  “人去世了,花钱买个墓地,既给儿女添负担,还浪费土地。与其这样,还不如捐了,为医学发展提供些帮助。”殷明说。他还特意为捐赠遗体作了一首诗,“少年出家闹革命,死人堆里留条命。八旬高龄再作为,三代志友共荣幸。”近几年来,殷明在志友协会从担任会员一直干到副总干事,推广宣传遗体捐赠,志愿者从最初的几人,渐渐发展到目前的5000多人,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祝鲲鹏 徐 兢)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