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西安人价值观念的嬗变

  

30年西安人价值观念的嬗变

  42次列车女子包乘组15名乘务员,经常到市儿童福利院当义工“妈妈”。(记者 李福民 见习记者 李欣摄)

  核心提示

  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人都是国家和集体的“螺丝钉”,集体至上的价值观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淹没了。

  1978年之后,个体意志开始渐渐活跃,不再过多地在乎在单位和社会上的影响,而是更重视自己的感受。

  典型的新一代西安人,强调个人独立、自主,一切从自身利益需求出发动态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

  当前社会呈现出一幅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但真善美成为共同价值标准,奉献精神成为西安人主流价值观 。

  ■记者 张文

  30年间,作为个体的西安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中,个体意志得以风帆高扬,个体能量得以充分发挥,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更为美好的生活,同时也为西安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成为了西安改革开放最亮的亮点。

  从甘做“螺丝钉”到强调个体意志

  1976年,陈月英结束了两年的知青生活,返回省城西安,被招工进了3513厂。“当年通过招工考试进了20个知青,我是第2名,被分到生产科。”那时,陈月英的身份是制鞋工。其实,生性细致的陈月英对财务、统计感兴趣,但这个想法,那时的她没有对任何人提过,“组织把我安排到哪儿,我就得在哪儿好好干。”

  计划经济体制下,听从组织安排、服从集体利益是那一代人难以撼动的至上观念,人人都是国家和集体的“螺丝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是不能自由流动的。”西安市社科院院长夏泽民是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祖籍四川的他毕业后被学校分配至西安。

  他说,30年前,人们的思想受到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的规范和教育,不管是人生理想、职业选择、岗位分配,还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甚至婚姻都由组织决定。

  集体至上的价值观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淹没了。

  时光穿过1978这个重要节点,封尘已久的个体意志随着改革开放这股春风的劲吹开始渐渐活跃。夏泽民回忆,到上世纪80年代,许多对工作安排存有异议的同志选择面对面地向领导表达自己的意见。

  正是在这个时候,陈月英终于向组织提出了要求:身体不适,需要调动工作。1982年,在单位领导和一些朋友的帮助下,陈月英调到了西安钢铁厂工会。

  “那个时候,很多话也敢说了。”陈月英记得,那个时候,人们的衣着已经从清一色的灰、蓝、军绿变成了稍为鲜亮一点的墨绿、紫红,款式也逐渐丰富、活泼起来。西安人的行为不再过多地在乎在单位中、在社会上的影响,而是更重视自己的感受。

  自从到了工会,陈月英更感觉到,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合理权利了。“觉得这个工种干不下去了,工人就会找工会协调换岗位。”

  作为一名80后,陈月英的女儿王菁悦显然对母亲惊诧集体至上观念的松绑表示不解。从小到大,王菁悦一直就生活在凡事自己做主的宽松氛围中。仅有的一次被父母劝告着读了卫校,毕业后,她立即辞掉在医院的工作,“因为不喜欢从医”。她在东大街的一家商城里开了一间自己的小店。王菁悦说,他的一些同学大学毕业已经换了好几次工作,事实上人家发展得越来越好。王菁悦一代是幸运的,因为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给他们提供了能够展现自我意志的土壤,使他们拥有更多选择生存方式的机会。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下的典型的新一代西安人。他们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一切从自身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动态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

  “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坚决服从集体利益”、“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的口号再次不经意提起时,人们更愿意讨论如何在集体利益与个人价值最大化之间寻找平衡点。

  曾经很理想,如今很现实

  听着女儿规划如何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时,陈月英常常会将当年的自己拿来对比。“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我们没有盘算过自己的生活怎么过。”陈月英笑言,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人人都充满远大理想的时代。

  “在医院当护士,累,拿钱少。”以经济收入作为择业的一条重要标准,王菁悦毅然辞去了相对稳定的医院工作,宁愿当一名职业自由人。在她的同学当中,有的继续深造,准备毕业后进入大医院,“地位高,工资多。”有的后来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稳定、体面”。

  王菁悦说:“上一代人的远大理想对于我们而言太远、太大、太空,我们认为个人的现实生活最为实惠,我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实惠、美好的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西安青年人的价值目标也掺入许多现实成份,甚至多少带有些功利的色彩。据某组织在西安10所大学所作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主要参数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力、职业的稳定度等。

  上世纪80年代末,夏泽民的哥哥在西安开了一间餐饮店,那时候还是灞桥区委一名机关领导干部的他一下班就到哥哥的店里帮忙,端菜送水、洗锅涮碗。有同事笑话他,“堂堂干部还去饭馆做这种事”。那时候,在大多数西安人眼中,个体户是很个不体面的行当。而如今,在追求现实利益这种价值目标的驱动下,一向被定义为闭塞、保守的西安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挣脱了各种束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显其能,勇当搏击风浪的“弄潮儿”。因为这是他们实现现实利益最直接的途径之一。乡村青年拥入城市打工,城市人纷纷走出去创业、学习。2007年,市政府启动了“全民创业”工作,个体工商户、大学生、海归派、退役军人等都加入到创业的热潮之中,创新、创业、创富正成为西安这座城市的“精神”,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超过50%。

  包容多元,凸显真善美

  从小听着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长大的陈月英们始终对党和政府树立的一大批英雄人物心存敬意,而看着外国动画片听着港台歌曲长大的王菁悦们则拥有各种各样的价值信仰。“理想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生活为了享受”、“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等等,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当前社会展现出一幅多元纷呈的价值观念图。令人欣慰的是,“奉献”一词在这幅图中闪现着更为亮丽夺目的光彩。

  2007年6月26日晚10时,环城西路上三名持刀歹徒对一名背包的年轻女子实施抢劫,与其素不相识的年轻商人戴俊挺身而出,为此献出生命。戴俊的义举感动了这座城市,遗体告别仪式上,上万名市民自发前来为他送行。

  2008年3月10日,西安女孩熊宁前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救助遭遇雪灾的群众时,途遇车祸,不幸遇难。熊宁被誉为“西安最美女孩”,在她的追悼仪式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诜诜孩童,无不为其短暂而美丽的生命和高尚的奉献精神而动容。

  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他们,延续他们的无私大爱,一时间,古城掀起一波波以奉献为荣的风尚。西安义工网从1人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人,申请注册的则达到3000多人。仅碑林区各种专(兼)职相结合的义工服务组织就达1400余个,在册义工近万人,参与义工服务活动的达10余万人次。据西安志愿者协会介绍,目前西安从事志愿服务的有18万余人。

  我们欣喜地看到,真善美越来越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奉献精神已然成为西安人的主流价值观。

  (应被采访者要求陈月英为化名)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