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看,优质人才“抄底接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08:18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施嘉奇

  虽然经济“寒冬”的持续时间难以预测,但中国的许多企业家似乎并不悲观,一轮轮围绕着优质人才的“抄底接力”,正在上海展开:上海的20余家金融机构准备前往英国伦敦、美国芝加哥和纽约举办3场人才招聘会,而浙江省的247家企业则要来上海招聘高端人才。对浙江而言,上海是最近的人才库;对上海而言,在海外学习、工作多年的华人群体乃至“老外”,是一个大可开发的人才资源库。

  看好明天,“接力”显示信心

  “我们浙商的热情挡不住!都要到上海‘抢’人才。”浙江省人事厅副厅长袁中伟前天介绍说,此次浙江将带来5000余个高层次岗位,其中企业中层年薪为10万元左右,总经理和高级工程师的年薪是20万元至50万元不等。

  12月6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等20余家金融机构将在伦敦开始海外人才“抄底”之旅。12月9日,他们将前往芝加哥,13日到达纽约,“抄底”华尔街。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立说:“我们5日出发,带去170多个金融职位,包括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控制、资产管理、产品研发等,同时还有其他领域的1000多个高端岗位。”

  经济形势不景气,人力成本下降,此时“逢低吸纳”,地方政府和企业正好储备人才;而“抄底”的目标,锁定本地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看好明天,是此番浙、沪两地招聘会的共同特点。”袁中伟说,企业家们认定现在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上海的外出招贤亦是如此。据了解,上海今年9月就开始策划此次招聘会。一些国际猎头公司近期已经收到来自华尔街的简历。据了解,现在招一名华尔街的金融专才,比过去可能要省10万美元。

  招到了人,能留住吗

  搜寻人才,愿望良好却非易事。上海交大2007届毕业生小常去年曾参加浙商招聘会,并到萧山一家民企就职;可半年之后,她就放弃这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回了上海。“最初我信心十足,3个月后却很难忍受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工作氛围与小常的想象相差甚远:“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既要做日常工作,还要参加各式各样的应酬。”

  干别人不愿干的事,赚别人不愿赚的钱,正是浙商创业和发展的原动力,但上海的相当一部分学子并不能接受这样的企业文化。一部分学子毕业后去浙江等外地就业,为的是在就业艰难之时先打份工,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是职业生涯的一个“迂回动作”。

  海外人才之于上海,有着相仿的情况。此前一家中资投资公司也曾到华尔街“抄底”,但企业文化成了招不到人的重要因素。一位专家指出,离开一家全球性大公司,改投一家目前还局限于中国本土的企业,对海外专才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易能做的决定,哪怕从国内出去的华人也会犹豫。即便招来了人,人和企业肯定要经历一段“磨合期”,存在留不住人的可能。华尔街的金融人才也会把中国、上海视作临时的“御寒地”,而非长期安营扎寨之处。

  所以,“抄底接力”现在只是在跑第一棒,还有第二棒、第三棒……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是两回事。专家指出,储备人才,不但需要招到人,更需要提供让人才充分发挥的舞台,“抄底”者要准备让人才“过冬”的“棉衣”,更要提供让他们安下心来的“家”。

  “接力”,是在争夺人才

  对上海来说,浙商的“接力抄底”其实是争夺人才。虽然浙江与上海的经济有互补性,但浙商们此番瞄准的科技创新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也是上海紧缺的。在浙商的招聘目录里,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级经营管理职位有200多个,高级工程师、高级研发经理、高级会计师、首席设计师等超过1500个,而高等院校则要招聘200名学科带头人、教授、副教授等等。

  出门“招”的同时,更不能忽略本地人才的“留”。据了解,部分企业目前已经制定了限薪等“内控成本”措施。一家外企的人事主管凌女士告诉记者,公司的裁员计划,将会拿新进职员或者资历不深的员工“开刀”,对技术骨干和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则倾向于“养”——“培养一个人不容易,要留着他们等待春天。”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