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伯克利札记

  《伯克利札记———一位中国科学家的访美观察》因之出自科学家的手笔而与众不同:年近六旬的室友是研究中国问题出身,如今转行成计算机技术人员;从中国话地道的韩国学生到有艺术家气质的掌门人教授,实验室藏龙卧虎。本文系书中节选。

  法律出版社

  刘景泰/著

  本科教学

  圣诞节前要放假,所以,大部分课程上周都进行了期中考试。

  到这里已经7周了,每周基本上听20学时的课程。到目前为止,听过的课不下10种,除了K“n教授的一门研究生课程外,其他均是本科生课程。当然,只有两门本科课程和K“n的课程坚持全勤。对这里的本科教学体系,逐渐也就有了一些体会。

  通过听课,专业英语的最基本说法慢慢熟悉了,对一些方向的学科考虑开始有了轮廓,见识了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对老中青三类教授的教学风格有了体会,而感触最深的则是伯克利雄厚的教学资源。

  在这里,教授上课有明显的年龄曲线:教授的年龄段和上课的年级成反比。越是低年级的课,教授的年纪越大,而且基本上是大牌教授,是该领域的权威;而越往高年级,教师的年纪越轻,有的只是A““i“ι“nιP“°f“““°“(助理教授)。但是正如M““hin“Sι“““ι““““(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课的D“nG“““i“教授所言,这是一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年轻人。

  不同年龄段的教授,讲课优势有所不同:老教授一般很随意,在网络上发布的教辅材料有限,但是一堂课下来,总有几句让你印象深刻的话;而青年教师都是活力四射,且大多在网上发布精美的讲稿,有PPT、PDF等格式,非常便于学生搜集材料、细细品味。

  教师授课水平都很高。老教授自然不必怀疑,年轻的助理教授水准也绝对令人放心。我个人更愿意听年轻教授讲课。能为学生讲大课的年轻教授都是这里的佼佼者,研究能力和正在从事的项目均是一流水平。有整齐的教师队伍,世界一流大学的架子才撑得起来。

  教室内一般都有禁止吃东西喝饮料的牌子,不过很多学生对之视若无物。有些人把脚高举到前排座椅靠背上,还有的半躺着听课。刚开始我真有些不习惯。不过,他们不会在底下窃窃私语,也基本不会直接打断老师。如果有问题,都是举手示意;如果老师没看见,就一直举着或者来回晃动以引起老师注意。只要看到学生举手,老师就会停下来。没有一节课是无人提问的。学生们聚精会神的样子,真的很美。

  有一件给我很大触动的事情。AI(人工智能)这门课是伯克利的金牌课程。它的网站宣称,全世界有91个国家的1000多所大学使用其教程。这学期的主讲人是D“nK1“in教授,不是大名鼎鼎的Sι“““ιR““““11教授。Sι“““ιR““““11教授隔一年讲一次,他2005年刚讲过。即使是D“n讲,由于课程底子好,效果也不错。上课时,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华裔学生听得非常专注。有一天,看到他拿着探路杆进教室,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位盲人学生。这位学生很英俊,浑身上下收拾得干干净净,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AI课程内容很深,且有大量图表和算法,完全“听”课,真的很不易。

  不过,也有些学生虽然人在课堂,却在用笔记本电脑上网,或者干脆睡到下课。浪费青春是一种罪恶,至少是不明智之举。要把课堂上如此深的内容消化掉,没有毅力和乐在其中的吃苦精神是万难做到的。对于没有鉴赏能力的学生,再好的教师也是枉然。

  伯克利的教学助手制度令我印象深刻。教学助手在这里叫TA(T“““hingA““i“ι“nι),他们也是学生。像Th“Sι“““ι““““nd

  Inι““P““ι“ιi°n°fC°“P“ι““P“°-g““““这样的课程,有12个TA。他们工作之辛苦是我来之前没有想到的,绝不像在南开时的教学实践那般轻松。这里的作业量大,其中有些难度非常高,TA只能完成作业后额外找时间逐个辅导学生,有相当数量的人坚持不下去。TA在做P“°j““ι(项目,不同于h°“““°“K;两者都是作业,h°“““°“K算小作业,P“°j““ι是大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积淀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为教学的不断深入奠定了基础。

  上周有个小插曲:一位物理系的教授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奖,使伯克利目前健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增加到了7位。而这样的喜讯,并没有在校园内掀起波澜,甚至没有挂起庆贺的横幅。

  冬天的短装和全球变暖

  在冬天的暖阳下,伯克利的校园内随处可见身着短装匆忙奔走于各个教学楼的年轻学子,映衬着盛开的白玉兰树和各种叫不出名的花草,真让人有时空错位的感觉。

  旧金山湾区气候的确非常好,前几周最冷的时候,晚上达到摄氏零下3度,但白天还算暖和。

  即使这样的天气,如果身着短裤或者短裙,光脚穿着伯克利标志性的一根带式样的拖鞋,在室外依然“冻人”。为什么大家能如此打扮呢?是要风度不要温度吗?这还得从分析美国的能源消费入手。

  在伯克利校园里,每栋大楼都是常年将空调系统设定在摄氏20度。上了公共汽车,同样暖气袭人。而露天在路上行动的时间毕竟短,所以,虽然穿得单薄,年轻人火力壮,没有什么问题。

  新年时,造访宾州和纽约,情况大体一样,也能看到身着短裤的小学生。

  以前在国内看到类似的报道或者电视镜头,以为老外都比较耐冻呢,现在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每栋大楼都保持舒适的温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其结果,就是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20,而温室气体排放却超过了全球的1/4。也许可以这么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在冬季身着短裤和短裙潇洒行走的国家是有原罪的。

  美国人骨子里透出一股“人定胜天”的劲头,他们发明了空调来消除大自然的固有节奏,消耗了大量的汽油以使整个国家架在四个轮子上飞速前行。他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会让中国人目瞪口呆。

  由于中国经济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事情现在经常被西方世界拿来说道。比如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预计2008年就要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但是若论工业化以来近300年的积累效应,中国比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贡献”还差得多。

  诚然,西方社会目前对于环保问题非常关注,有些功成名就的人物也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四处奔走,大力游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就是一位环保明星。他在电视上教大家为了节能如何选购灯泡、如何选择冰箱等。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07年初,美国各大媒体揭露戈尔家庭用电超标20倍,戈尔由是背上了“环保伪君子”的骂名。而我们国内的各大媒体也在大炒这个新闻,随便搜索一下就有好多相关的报道。但是,国内媒体的报道却搞了一个大乌龙。这些报道中均提到“戈尔在田纳西州的家每个月电费竟然高达3万美元,相当于美国私立大学一年的学费”。而直接查看国内媒体引用的外媒原文,实际情况是每年各种费用包括电、水、煤气等共计3万美元($30,000“y“““in“ιi1iιybi11“)。一年的各类费用,却说成一个月的电费,这样的疏漏非常不应该。当然,一年消耗3万美元的能源,也足够惊人了。

  当你身着单薄的衣服,舒舒服服地生活工作在四季如春的人造环境中,是否想过全球变暖也有你的一份责任呢?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