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志愿服务新时代悄然来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6日04:0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孙晔 特约通讯员 吴芳

  “中国的志愿者,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理应获得一块金镶玉的金牌。”12月5日,志愿服务主题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专家金元浦的简短开场白,赢得一阵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金元浦说,2008年堪称是志愿者行动元年。汶川特大地震20万名志愿者在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奉献、友爱、互助精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完美的表现、微笑的服务,宣告了一个志愿服务新时代的来临。

  今天是第23个国际志愿者日。作为“争做志愿者创造新生活——中国2008年国际志愿者日庆祝活动”的重头戏,这场主题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志愿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代表齐聚一堂,探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志愿服务事业价值提升,内涵渐变

  自1993年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志愿服务已在全国范围开展15年。

  “从以学雷锋做好事为载体,体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载体,体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再到以和谐社会建设为载体,体现以人为本,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价值提升,内涵渐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说。李家华1996年在中国志愿者协会做会长,是最早的志愿者之一,也是志愿者组织的参与者之一。

  送人玫瑰手要留余香,这个“余香”是什么?“它是一种志愿精神,不为报酬和收入,促进人类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是公民、公民组织的精髓,我认为就是塑造精神。”在李家华看来,塑造精神,就是志愿服务创造的社会价值。

  西部计划志愿者安丽清来自内蒙古一个牧民家庭,走上农业科技讲解员的志愿服务岗位后,她适应牧民的游牧习惯,办起流动培训班,两年举办了200多期,运用技术示范力量带动农牧民致富。志愿者的力量、知识的力量、科学的力量,在她身上得到了量化。“志愿服务在祖国西部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希望更多的同学到西部去,其实越是环境艰苦的地方,越可以锻炼自己,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可以收获自己的人生价值。”安丽清说。

  “志愿服务不仅仅是物质经济的活动,比物质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创造了真诚价值,使我们有一个正确向上的、积极的精神价值体系,关爱价值体系。”李家华说。

  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有10多万名,包括城市志愿者共170多万名,他们以真诚的微笑和完善的服务赢得世界赞叹,在奥运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金元浦认为,这就是奥运志愿者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奥运志愿者行动的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志愿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构筑了人们改善关系、友好相处这样一个重要体系。

  “从义工服务到组织运作,从凭兴趣参与到伦理责任,从个人爱心到社会责任,从民间力量到政治推动,十几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的社会力量和环境在不断成长,志愿服务本身也在自我成长,使志愿者活动和志愿者事业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李家华说。

  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在座同学做过奥运会或残奥会志愿者的请举手。”台下一大片人举起了手。

  “奥运会和残奥会之后,你们还在做志愿服务吗?”这一次,举手的人寥寥无几。

  对于台上专家提出的问题,一个女生站起来回应,“不是奥运之后我们没了热情,而是缺少一个平台或组织,要是身边有一个志愿服务组织,我对它的活动感兴趣又有时间的话,我还是非常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

  对此,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奥运志愿项目新闻官员刘辉认为,在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奥运会之后,中国现在缺乏的不是志愿服务的热情,而是志愿服务的经验和能力等,这可能是当前中国志愿服务事业遇到的一个最大瓶颈。

  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执行主任、心理咨询师翟雁清楚地记得,25年前她在外地当兵时,有一次在火车站看到一名老年妇女躺在地上呻吟,很多人在一旁围观,“我当时特别想去帮助这位老人,当我走到跟前时,看到周围人都没有上去帮忙,我就犹豫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离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5·12’地震更是震醒了中国的志愿精神。”翟雁说。翟雁从1998年起从事志愿者管理、志愿组织能力建设与发展咨询工作,曾为200多家NGO进行战略规划、组织评估、组织发展、领导力、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咨询。在她看来,汶川特大地震是对中国志愿服务的一次大检验、大阅兵。怎样让志愿者的服务更有力量,怎样来从事更有效率的志愿服务?这些都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建设紧密相关。

  据刘辉介绍,她所在的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在2007年来中国合作项目时了解到,中国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群比例不到3%,这个数字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该组织与中国签署了一个3年的合作项目,希望通过2008年奥运会来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实际上,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双方还有两年的合作,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通过一些平台将奥运会的志愿服务成果转化为社会的常态,帮助提升中国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和水平。

  志愿服务就是能力建设的过程

  专家的观点也引起了现场许多大学生的共鸣。一名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向专家表达了他的困惑,希望专家为他支招——

  “我是学校青年志愿者社团的负责人,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大学生志愿者社团活动项目不太大,人员又不太固定,所以我们在立项的时候可能还可以,但在活动的时候可能有些志愿者做得不是很好,或者因为学生的流动性、轮换性,往往一个很好的项目就中断了。怎样才能把这个项目更长期地做好呢?”

  论坛现场,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副研究员王凤仙从一个志愿者组织的理念、定位,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需具备的能力等方面对这名社团负责人提出了一些建议。在王凤仙看来,一个志愿者组织的能力建设,最关键的是志愿者组织的项目设计能力建设和项目执行能力建设。

  “志愿活动需要一套管理技术,从计划阶段、需求评估到经验总结等,有一整套管理的流程可以学习,从而使志愿服务的效率更加提升。由于有了好的组织,志愿者参与的时候就有成就感,他自然就愿意来了。”王凤仙说,“希望更多志愿服务组织的leader(领袖)都成为这样的‘种子’,不仅要有‘种子’,还要更好地开花结果。”

  作为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官员,刘辉则建议通过国际交流来提升志愿组织的能力建设。“我们在中国的办公室就设在北京志愿者协会,因为我们觉得只有嵌入本土,才能很好地融合进去。在合作项目这一年中,每天我们这个项目有5个官员轮流跟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去交流,分享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事实证明,这种合作非常有效。”

  对于一些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刘辉还建议他们可以找留学生或在国外有志愿服务经验的人一起运作项目,国际的经验分享对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建设十分有益。同时,通过国际合作,还可以缓解整合资源的压力,在更大的平台和舞台上实现志愿服务组织的成长与发展。

  而作为每一个希望从事志愿服务的个体,翟雁认为,我们要做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的“三有”志愿者,更要心怀伟大,做身边微不足道的点滴小事。在这个过程中会使更多的志愿组织得到成长,更多的志愿精神得到传播,会使更多的人知道,原来志愿者就在我身边,而不止是在奥运会上。

  “其实志愿服务就是能力建设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共赢的。能力建设、志愿服务、和谐社会和我们整个民族的成长进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翟雁说。

  本报北京12月5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