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其凤:从农家少年到北大校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7日02:37  扬子晚报

  ①2008年,被人称作中国高校“换帅年”。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徐显明出任山东大学校长,山东大学原校长展涛出任吉林大学校长,李健出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任武汉大学校长,路钢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高校校长或书记更换密度之大、范围之广,实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

  新任北大校长周其凤,更是“未出茅庐,先声天下”。其人其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奋斗

  11月14日下午,北大办公楼礼堂举行全校教师干部大会。

  500多人,济济一堂。

  受中央领导委派,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周其凤同志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决定。

  沈跃跃指出,此次对北京大学校长职务调整的决定,是中央从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全局和北京大学班子建设的实际出发,经过通盘考虑、反复酝酿、慎重研究以后做出的。

  党中央、国务院认为,周其凤同志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合适的。

  离开北大四年的周其凤,又回到了北大履新,其激动的心情可以想像。

  在会上,周其凤作了即席发言。

  在讲话中,他回顾了自己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近四十年的历程。同时指出,经过11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点建设和发展,北京大学已经享誉世界,被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光荣符号,是我国人民的自豪和骄傲。作为新一任校长,他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崇高。

  他最后表示,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不辜负党和人民对北大的殷切期望。

  他还给全校师生与校友发了一封信。

  信中说,此次中央决定调我接替许智宏同志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我由衷地感谢中央对我的信任,同时也恳切地希望得到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们的接纳、认可和欢迎。

  他说,其实,我一直是个北大人。我1965年考入北大,1970年留校工作,1978年考取北大研究生,1980年1月底由国家公派去美国留学,198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即于当年5月回到北京大学工作至今。即使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及教育部研究生司任主任和司长的三年和在吉林大学任校长的四年中,我的人事关系调离了北大,也还是继续在北大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参与部分行政、科研和教学工作。四年前的2004年7月13日,我被派遣到吉林大学任校长。

  在我的意识中,我到吉大任职,除了完成国家交待的任务,还有着受北大派遣、代表北京大学回报吉大的思想,因此也是部分地在为北大工作,虽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没有受命于任何他人。

  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北大的深厚感情。据钱江晚报报道,这七八年间,北京大学的世界排名有所下降。

  把北大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周其凤对北大未来的期待,更是北大教职员工以及国人的共同期待。

  生日接到新任命

  2008年被媒体称为中国高校“换帅年”。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徐显明出任山东大学校长;山东大学原校长展涛出任吉林大学校长;李健出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任武汉大学校长;路钢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他此前的身份是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高文兵任中南大学党委书记,他原来的身份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

  早些时候,另有5所高校进行了高层调动。如王树权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柯炳生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许武、侯建国分别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朱清时不再担任校长一职;胡海岩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方滨兴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高校校长或书记更换密度之大、范围之广,实为新中国以来罕见。

  新任北大校长周其凤,更是“未出茅庐,先声天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周其凤是11月5日接到中央有关部门通知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的。

  此前,他连续四年担任吉林大学校长。

  任命的这一天,恰好是他61岁生日。

  接到任命通知,周其凤十分激动。“真是机缘巧合,十分高兴,十分感恩。”

  周其凤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

  那一天,吉林的朋友们在长春的华天大酒店,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为周其凤送行,并祝贺他的生日。

  他喝了一点酒。的确,人生能有几个60年?而他在61岁时,又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驾”回北大。

  “也许前面的路依然艰辛,但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会把感恩铭记心中,把祝福留在心底,把理想付诸行动!”

  这是周其凤的生日感言,更是他对新征程的宣誓。

  “作为新一任北大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做一任合格的北大校长,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掷地有声,一诺千金!

  周其凤,北京大学建国以来的第十任校长!

  初显性情

  据环球人物杂志报道,11月20日,记者来到北大校园采访。师生们说,他们当天打开校内电子邮箱时均吃了一惊,“周校长给我发信了!”

  周其凤在信中对师生们说:“为了北大,我或许会一次次地向您讨教,那就请给我以耐心;或许需要您的主意,那就请给我以智慧;或许需要您做出奉献和牺牲,那就请给我以慷慨;更有时候如果我真的犯糊涂了,那就请毫不客气地给我以棒喝。”

  师生们对信中的这一段甚为赞许,认为新校长诚恳、朴实。

  教育学院07级硕士生康乐告诉记者,他见证了周其凤校长的首次公开亮相。

  11月18日,在北大“校友配比基金”设立仪式上,主持人介绍新校长时将周其凤念成“许智宏”。

  周其凤走上台后主动打圆场,称“自己刚去吉林大学时,不免会把吉林大学说成北京大学,还希望别人鼓掌”。

  对此,与会者给予热烈的掌声。

  “周校长挺风趣的!”康乐说。

  爱心社创始人之一、地球与空间物理学院王德明老师用“亲切”形容周其凤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

  11月22日,周其凤在出席爱心社15周年社庆时说:“做好任何事情都以爱为基础。作为老师,没有爱心教不好课;作为校长,没有爱心治理不好学校。”“周校长的一番话为现场氛围添加了几许温情。”王德明对记者说。

  赤脚走了两天两夜上北大

  作为周其凤的家乡报纸长沙晚报,对这个“凤凰一样飞出穷山窝”的名人事迹报道得比较多。

  从报道中得知,周其凤出生于1947年农历10月,是浏阳龙伏镇尚埠村人。

  因家中没钱请先生起名,目不识丁的妈妈,给刚降生的儿子取了一个颇具意味的名字——其凤。

  母亲期待儿子像凤凰一样飞出穷山窝。

  “当时的尚埠村,是隐在大山里的穷沟沟。父亲去世早,母亲把我们兄弟四个拉扯大。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回忆年轻时在家乡走过的历程,周其凤至今仍唏嘘不已。

  “其凤,人如其名,他是一只凤凰,一只从我们这个山沟沟里飞出去的金凤凰。”

  现在有人在龙伏镇说到周其凤时,当地热情好客的乡亲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说起关于周其凤的故事。

  在他们的心目中,周其凤代表着这里不向困难低头、不懈进取的民风与精神。同时,周其凤是他们中间的好兄弟,寄托着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小时候,家里穷得常吃不饱饭,有上顿没下顿的,上学的学费更是常常付不出。”

  5岁的周其凤偏偏倔强地要提早读书。年龄不够,他不得不虚报自己7岁。他比别人家的孩子早一年多踏入学堂。

  “就是因为早上这一年学,在1965年我得以考入北大。1966年大学就停招了。”周其凤说。

  苦难的生活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或许是一种天赐的历练。周其凤读初中时离家有60里山路,高中则是80里。由于家境贫寒,他常常陷入辍学的窘境。

  小学时,好心的学校老师常常宽容他拖欠学费。有一次实在不好再拖,周其凤拿走家里仅有的一只铜壶去学校,想以此抵当学费。母亲追出来,周其凤因恐慌把铜壶丢进水塘里。后来母亲捞起铜壶,借钱给他补交学费。

  还有一次,他放学回家,母亲病得很重,弟弟哭着埋怨他,说母亲是为他交学费急成重病。周其凤听后一边哭一边跑出家门,躲进村后山林。

  母亲请全村人举着火把敲锣敲鼓才找到他。从此,家人再不敢提退学的事。当时,他也可以退出高中回到乡里做乡村教师。那时候,他也曾经盼望有机会成为村里的汽车司机。

  最后都没有。

  1965年,周其凤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那一年,他从老家打着赤脚,走了两天两夜,才到长沙。从长沙坐火车去北大。

  “那时候的路真难走。”

  也许是对脚下的“路”早有深刻认识,以后的日子里,人生的路再难,他也走得扎实稳健。

  人在北京关心村里水泥路

  与周其凤接触,常常会被他对家乡的挚热深情所打动。那是骨子深处的一种自然流露,一份深情表达。

  他常说,很庆幸自己是个浏阳人,“一提到这,走起路来头都抬得比别人高一些。”

  周其凤对家乡有很高评价:“长沙是一个国际性城市,同时高教事业发展很快,是个名不虚传的大学城。”

  去年春节,他参加湖南省召开的湘籍高校校长座谈会。他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长沙大学城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产业成果转化,以及家乡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抓紧建设教育强省等发言。他的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

  他喜欢与老乡来往,对老乡的事情非常热心。在他的概念里,老乡往往与“故乡”有着相同的内涵,因而有份特殊的感情。

  周其凤爱家乡,爱得很深沉。只要于民有益的事,他都舍得出力。

  村里的水泥路通了,周其凤为此没少费力;镇里五保户和老人的生活,他没少关心。就在今年9月,他领着从北京献爱心的软件企业来到浏阳,使不少中小学课堂都用上了电脑。

  那一天中午,为了款待北京来的企业家,周其凤和他的弟弟亲自将家里养的一只山羊杀了,还到塘里打了鱼,摆了三桌丰盛的酒席招待客人。

  “浏阳烟花应整合资源,创立驰名商标。”

  周其凤曾多次提议。在他的推动下,浏阳烟花创立驰名商标的工作,正在积极运作中。周其凤还非常关注家乡的文化产业发展。

  他的湖南花鼓戏唱得十分好,经典剧目是《刘海砍樵》。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令人忍俊不禁。

  他说,湖南花鼓戏应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包括花鼓戏在内的文化产业的未来,使这个本土的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他最为关注的是家乡的旅游业。就在今年国庆期间,在与长沙市领导见面时,他还非常急切提出希望抓紧宣传开发浏阳石柱峰风景区。

  美麻省大学的唯一

  走进北大读书,他得到最高助学金,19元。当时的19元,相当于一个城里人的月工资。

  “文革”中,当大部分学生都热衷于闹革命时,周其凤却借了一本英文版的《普通化学》,没事就拿出来读。

  那个年代,明目张胆读原版书,除非吃了豹子胆。而周其凤偷偷躲到蚊帐里、被子里读。自己能读懂的地方自己看,读不懂的,他就整段整段背下来,利用劳动工余时间,请教外籍教师。

  就这样,他不仅重新梳理巩固了基础化学知识,也增强了英文水平。

  1978年,周其凤在恢复高考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国内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冯新德的硕士生。

  1980年1月,他成为改革开放后北大首批公费留学生,赴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

  留学期间,周其凤仅用两年零七个月就拿下了博士学位。如此短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历史上,他是唯一的一个。

  1983年5月,他回到母校北大执教。随后,他没有留恋富裕生活,于1983年5月返回北大执教。

  “周其凤用留学期间节省下来的奖学金购置了一批专业设备带回国,这给大家留下很好的口碑。”

  一位比周其凤高一届的校友回忆说。

  为学生接站扛行李

  周其凤长期在高分子领域进行思考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证明。这种高分子材料可以应用于当前信息科技领域。

  一位美国专家跟他开玩笑说:“你要发财了!”

  周其凤并没有靠学术发财。他执著地坚守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并于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土。

  在学生眼中,周其凤院士不仅是学术权威,更是精神导师。他常常告诫学生,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他的一位学生说,周其凤做了博导以后,还到火车站去接学生,曾把学生的行李箱一口气扛上4楼。

  “做人、做学问、做官,周院士都是一流的,尤其是做人,堪称极品。”

  熟悉他的人,都对他朗朗的笑声和温暖的大手印象深刻。

  “跟他在一起,你不敢撒谎,不敢偷懒,他的真诚与勤奋让你做不了这两件事。”

  在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博士生导师王冠军如是评价周其凤。

  “深感责任重大”

  从吉大到北大,周其凤能适应这个转变吗?

  面对北大校长这个新岗位,周其凤坦言:“深感责任重大。”

  钱江晚报的记者采访了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

  提到新校长周其凤,焦维新教授笑着说自己与其以前在工作中有过一些交往。比如他俩都是在1965年进入北京大学本科学习的,但是由于当时两人并不在同一个专业学习,所以并不相识。

  1996年,焦维新在地球物理系担任主管教学的系副主任,既管本科生教学,也管研究生教学,这时周其凤在北大研究生院任常务副院长,在工作上有不少的交往。

  “周其凤在工作上比较有魄力,开会发言讲话时都是观点明确,没有模棱两可的话,便于大家在工作中操作。”焦维新作了肯定的评价。

  从以往的经历看,周其风长期扎根于高校工作,具备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

  “对高校的教育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教育部部长周济这样评价他。

  北大师生对周其凤以前的业绩已有所耳闻,纷纷猜测他的第一把火会“烧”在哪里。

  周其凤表示,他对北大的发展有想法,但现在保密。

  最新见诸报端的,是他12月2日参加“中国传媒改革开放30年论坛”的会议新闻。

  在这个会上,他致辞表示,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传媒产业变革创新、沧海桑田的30年,也是中国新闻教育蓬勃发展、人才辈出的30年。他强调,北大拥有丰厚的人文学科底蕴、强大的社会科学资源,及兼容并蓄、自由活跃的校园文化,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良好土壤;北大将依托全校学科力量,开展跨学科合作,加强新闻传播教育。

  网络上,各种对周其凤执掌北大的说法褒贬不一。

  支持者认为,从学术资历、改革思路、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方面看,周其凤都是合适的人选;反对者认为,周其凤已经61岁,受年龄所限,恐怕难以有所作为。

  “也许前面的路依然艰辛,但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周其凤说。

  据《长沙晚报》贺永强 《环球人物》邢婷 路琰等文章综合

  周其凤简历

  1947年 农历10月出生。

  湖南浏阳龙伏镇人,汉族。中共党员,理学博士。

  1965年 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1970年 毕业留校任教。

  1978年 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冯新德先生。

  1980年 1月国家公派赴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

  1981年 9月在美获硕士学位。

  1983年 2月在美麻省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5月回北京大学任教。

  1986年 获聘北京大学副教授。

  1990年 获聘北京大学教授。

  1999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 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长。

  2003年 6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3年 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

  2001年 6月起至2004年7月先后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

  2004年 7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副部级)。

  2008年11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副部级)。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