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闷炉”现象与增长方式之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7日04:04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专

  论

  经济危机导致需求下降,国内很多企业采取压减产量(能)应对。因需求下降是总体性的,就是那些并未直接经受危机冲击的企业,其生产计划也大都作了适度下调。

  通常,减产一般采取两班倒改为长日班,或临时关停一批生产线。此时,企业若“讲政治”不减人,一般只须支付留住员工的“留人成本”。但有几类企业却不同,除去支付“留人成本”外,还须持续支付“闷炉成本”直至经济重新趋热,或硬扛到扛不下去为止。

  这几类企业集中于冶金、焦化、发电、石化行业。企业减产甚至阶段性停产后,炼钢(铁)的高炉、炼焦的焦炉、发电机组的锅炉、石化企业的高压反应釜等,依然得继续运转。因为这几类企业的上述设备都属高温高压核心设备,一个大修周期内,炉(釜)子不能熄火,就是不生产也得维持一定的炉温,否则炉子就会毁损乃至报废。通俗点讲,这情形就如早年百姓家里的煤饼炉“封炉”一样,学名叫“闷炉”。鉴于这类炉(釜)都属“煤老虎”或“油老虎”,于是就有“闷炉成本”一说。

  就说高炉一项,由于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从宝钢、鞍钢等特大型钢企到中小钢企,全行业都在被迫“闷炉”;焦化、石化类企业也如此;发电企业发电机组停了,但高压蒸汽锅炉却不能停。更难为局外人所察的是,“闷炉成本”属于典型的“两头高”:譬如,市场形势不好时,减停产直接产生巨额“闷炉成本”而无任何利润产生;生产正常时期炉(釜)大量产出,导致同行“价格血拼”而收益(尤其是出口产品)率极低,并带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生态大破坏。

  假如经济危机持续时间较长,这类企业中必有相当部分因扛不住而破产倒闭。换个观察角度,倒闭可视为“闷炉成本”的延续,是“闷炉”演绎的“终极版”。从资源的利用视角看“闷炉”现象,则系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中国经济30年间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的“闷炉”现象。而一旦经济重新趋热,“三高”行业的发展则更加肆无忌惮,随即为下一次更深(广)程度的“闷炉”现象埋下“火种”。远的就不扯了,2004年初(本轮宏调开始发力之时)中央政府“杀铁本儆各地诸侯”之后,江苏铁本虽被祭了刀,但不到两年,各地包括江苏,更多的“铁本”呼啦啦生了出来,直至全球经济危机袭来,国内钢铁行业中低档产能过剩到离谱的矛盾才集中爆发,以至于引发一波损失更为惨烈的“闷炉”现象。

  有经济学家针对当下产能过剩导致的严重浪费,抨击此轮宏观调控基本以失败告终。这么说并非全无道理,可我以为还不是“大道理”。关键的一条——“闷炉”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并非宏调政策不得法、宏调过程虎头蛇尾那么单纯,而在于被舆论诟病多年的“重复建设、粗放发展、科技含量弱、技术能级低”等增长方式之困顿始终如噩梦缠身。

  眼下大规模出现的“闷炉”现象,客观上致使冶金、焦化、石化行业提前重新洗牌,一大批“三高”产能将在危机中被顺势淘汰。按某种惯性思维,这叫“坏事变好事”。可我却乐观不起来,请鉴:

  落后的“增长方式”长期改变不了,并非其本身顽冥不化,而是决定“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改革远未到位。现在可好,中央财政刺激经济4万亿元,各地宣布的配套资金已然超过18万亿元。这22万亿元资金投下去,在“增长方式”基本不变至少变化非常有限的情势下,不知会有多少今天的宝贵资源(金)又会变成明天的“闷炉成本”,生出更痛心疾首的“闷炉”现象来。(作者鲁宁,媒体评论员)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