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份沉甸甸的考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7日04:30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曾几何时,农民工用脚投票,沿海企业出现“招工难”;如今,他们又踏上了返乡的旅程。只是这一次,他们有些无奈: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他们漂泊的生活失去了依靠,家乡成了他们此时最温暖的归宿。

  家乡——打工地——家乡,这样从终点又回到起点的人生轨迹,正演化成农民工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冀,也给我们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考卷。

  招工难vs结构性失业:技能培训任重道远

  “招工难”、“民工荒”这些字眼从沿海兴起,从2005年起开始蔓延中西部。在距武汉不远的国内裁缝工人主要输出地潜江市,沿海企业到潜江农村预订工人的订金行情,今年春节后涨到了1.5万元。深圳有的制衣厂甚至给每个工作满5年的车间主任、班组长赠送一套在潜江城区的100平方米商品房,以留住这些生产骨干。

  如今,仅仅过去了八、九个月,招工形势大逆转。“招工难”演变成了返乡潮。在省内企业大呼填补缺工的良机到来时,一个现象令人担忧——一方面是大量的返乡农民工在找工作,一方面是很多企业却招不到需要的工人,尤其是一些需要技能的工种。

  不久前武汉市举行的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上,就传出“10万年薪招不到一个高级电焊工”的消息。从劳动部门给出的数字来看,目前我省返乡农民工已接近65万,远大于全省37.2万的用工缺口。这种总量上不缺、结构上仍缺得厉害的现实,再一次向我们的农民工培训部门发出警醒,技能培训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城市梦vs农民工二代:引导与保障最重要

  何峻峰不喜欢别人称他为“农民工”。两年前,这位麻城农村走出的“80后”踏上深圳的土地,在一家印刷厂当制版工人。现在,他和一同南下打拼的两个同伴都失去了工作,回到武汉却不愿回家。“回去能做什么呢?种地?”何峻峰反问道。他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同龄人90%以上压根就不懂种田,好多人连农活都没碰过。

  在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刘传江看来,何峻峰们属于典型的“农民工二代”,即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新一代民工。“80后”加上1970年代出生的,这样的农民工一直以来占据着赴沿海就业的主流。这次返乡,他们仍是主流。

  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农民工二代少了对农村的归宿认同,多了一份“城市梦”。而这同时也令这一代人的境遇更加尴尬:退回农村,他们做不了合格的农民,甚至丧失了他们父辈所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融入城市,他们一方面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一方面因为技能不够而只能从事低端制造与服务业。

  “这一代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值得关注。”刘传江表示。

  省阳光办日前对全省各地随机选出的428名返乡农民代表作了一个返乡意愿问卷调查,其中58%的人仍选择进城务工,21%的想创业,作出此类选择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一代。

  那么,这些年轻一代最需要政府做些什么呢?来自中山大学教授刘林平的一份调查显示,农民工二代最希望政府“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培训”,比例占被访者的40%以上。“这是一个渴望新知、学习能力强的农村精英群体。”对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让松表示,现在正好可以利用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时机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基础性教育,让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民工获得在未来数十年间的竞争能力。他认为,应该对这群年富力强、见多识广的“农村精英”进行有效地分流:引导一部分人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乡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而对那些坚定想成为城市市民的,则注重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这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千万不能消极坐等经济回升”。武汉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永刚强调,打破城乡户籍限制,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实现同工同酬,并解决好他们的医疗失业保险、子女就学保障等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从土地上走出去,是解决新一代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共同的未来

  刚刚从东莞搬回自己的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的黄梅农民占鑫,除看准了家乡优越的投资环境之外,更看重的是家乡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他目前回乡投资千万元创办的卓励电子公司,已经接收500多人就业,劳动力成本不及他在东莞办公司时300人的规模。

  事实上,受原材料价格、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能源紧缺等多方面的压力,近年来,东部沿海加速产业升级改造,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已陆续向内地转移,我省返乡农民工也在逐年增多。之所以没有形成“返乡潮”,主要原因没有碰到国际金融危机这样一根导火索。

  “东部沿海部分产业关停、升级改造,既为我省广大企业留下市场空间,又为我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赢得了机遇,并意味着提供了新的就业容量。”叶永刚认为,大量熟练农民工返乡与技术人才回流,正好可缓解我省商贸、加工制造、社会服务等行业长年缺工的紧张局面。

  在叶看来,这种倒逼调整,是“阵痛”的机遇,政府应因势利导加快引导承接转移,企业应抓住“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机遇,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

  与此同时,拉动内需等各方面的投资再次成为提振经济的利器。从日前省发改委公布的“1.5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解读来看,十大领域的投资对应中央的十大措施,无疑将成为此次解决招工难和返乡潮二元矛盾的一把金钥匙:1.5万亿投资除大力支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产业集群的发展外,2009年-2010年,我省还将投入900亿元,重点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年,交通重点项目投资将达到649亿元,能源重点项目建设投入400亿元。同时,安排15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投资。

  据介绍,这批项目实施后,将促进全省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拉动30万人至50万人就业。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省的企业和农民工,面临着共同的机遇,拥有着共同的未来。

  (记者 郭习松 唐晓安 通讯员王政 刘紫荣 熊国春)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