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抄底”就要抄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7日06:46  钱江晚报

  记者获悉,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及20余家金融机构将于本月赴英美两国举办三场“2008年上海市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招聘会”,招聘中国留学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士。

  中国到海外特别是到欧美发达国家大规模招聘高端人才,改革开放30年来十分少见,上海此举具有开创性意义。在欧美国家发生、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延宕一年,欧美股市、房市、期货等市场震荡不已,“抄底”之声不绝于耳。不过,对于欧美资本市场是否已经“见底”,中国企业要不要“抄底”,国内各界看法各异、莫衷一是。毕竟,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风云中,出手“抄底”资本市场,其难度不亚于“接住空中的一把飞刀”。相比之下,无论是从稳健性还是从可持续性上考虑,“抄底”人才都堪称明智之举、冷静之举。

  人才“抄底”不是我们的发明,历史上屡有成功的先例。上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当一些战胜国将战败国的固定资产大规模“打包”运回国内时,美国政府却另辟蹊径,延揽了大批无法从事科研工作的德国高素质科学家,他们为美国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德国“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他后来在美国主持了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当前,海外一些金融机构因破产、并购或经营困难,导致相当部分员工职位不保,不少在职者发展信心受挫,欧美国家人才市场萎靡不振,海外专才亟须到新兴市场扩展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多年来大批中国学子赴海外留学并在当地工作,很多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今,经历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对海外学子的吸引力十分巨大。这是我们适时进行人才“抄底”的背景。

  要注意的是,人才“抄底”并非没有风险,特别是我们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经验很不足。凡事开头难,在困难面前不可蛮干,必须把情况分析透,把国际人才市场的“底”弄清楚。要看到,一些海外金融人才正是促成国际金融危机的“推手”,还有一些人对中国的政策、国情很不熟悉,因此,在人才“抄底”的过程中,必须宁缺勿滥,防止人才“抄”来后“水土不服”。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把人才“抄底”工作与我们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对立起来。一方面,不是说去海外“抄”人才了,就可以放松我们的国民教育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在成为“地球村”,就像我们不可能闭关锁国搞建设一样,我们同样不可能闭关锁国搞人才战略。求贤若渴、唯才是举,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现在正是发扬光大的时候。

  据新华社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