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婚礼“万花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7日06:48  钱江晚报

  70年代:

  新娘一身列宁装

  七十年代末,我的表哥结婚,他是北方部队的一位排长,表嫂是镇中心小学的一位老师。他们是通过长辈介绍认识的,平时很少见面,靠书信维系感情。结婚了,表哥送给表嫂一盏用空弹壳做的台灯,算是定情物。

  表嫂的娘家距表哥家很近,结婚这天,表哥骑着三轮车去接表嫂。为体现喜气,三轮车贴满了“红双喜”。表嫂穿了一件深蓝色列宁装,表哥则仍是一身军装。但在当时看来,他俩的衣着都非常光鲜。

  记得新房内,我看到桌面玻璃下压着他们的一张黑白合影,约巴掌大小,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表情特严肃,表哥说这是他们的结婚照。

  喜酒是在家里摆的,来的人不少。礼金一般是一至两元。表哥的一帮同学,除出了礼金外,还合伙买一了只暖水瓶,有意思的是,暖水瓶上写满了送礼者的名字。

  那时大多日用商品需凭票购买,所以婚礼办得极其简朴,办一场又热闹又体面的婚礼,只需一二百元。

  80年代:

  最讲究三转一响

  八十年代初,一位大龄文友要结婚了。他告诉我,他恋爱多年,终于在父母的资助下,置齐了“三转一响”,否则恋爱马拉松不知还要跑多久。年轻人可能现在不知道“三转一响”为何物,其实“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响”指的是录音机。在当时如果没有这“三转一响”,要想结婚可太难了。

  婚礼这天,新娘是新郎用自行车接来的。两人都穿上了“的确良”新衣服。前来庆祝婚礼的人,有瓜子和糖吃。当时的礼金每人5元钱,送的东西有被子、毛毯、床单、枕套、枕巾、电壶、锅和镜子。

  晚上喜宴,气氛十分热烈,但主要内容无非是新娘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戚朋友一起闹新房等。

  前几天,我到这位文友家小坐,他还能找出20多年前朋友送的结婚礼物。

  90年代:

  婚礼个性张扬

  九十年代,我自己结婚了,可谓赶上了好时候。因为这时候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婚礼更加丰富多彩。婚纱影楼、婚庆公司开始遍布大街小巷,于是乎,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当时的婚礼已开始在酒店举行,我也不例外。那天晚上,我美丽的新娘,穿上白色婚纱,戴金项链,化浓妆,打扮得简直像天仙。在宴请亲友的酒店,婚礼进行曲响起,新娘挽着新郎我微笑走上舞台,接受众多亲友的祝福。新房内,堆满了大彩电、洗衣机、电冰箱、音响……,新房就像大商场。

  步入九十年代后期,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婚礼也随之越来越多元化。三轮车婚礼、公交车婚礼、户外婚礼、仿古婚礼、纯西式婚礼、集体婚礼、境外婚礼,还有更加新奇的海底婚礼、空中婚礼,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本报记者 薛建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