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沙县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启示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08:02  星辰在线

  中部第一县崛起之路

  

长沙县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启示录

  如今的星沙已成为长沙市一颗璀璨的明珠,高档居民小区比比皆是。余志雄 摄

  编者按

  30年前,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经济落后,对外封闭,人民生活停留在温饱水平。是什么使她成为闻名遐迩的“三湘第一县”,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领头羊?纵观长沙县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兴起,长沙县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兴工促农,富民强县,才有了“春天的故事”。这不仅是长沙县带给我们的启迪,也是历史的必然。

  改革开放30年之际,长沙县又一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10月7日晚7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新闻: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历时3个月推出了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的综合报告,长沙县名列其中。

  长沙县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是我省惟一、也是中部地区仅有的3个典型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长沙县从落后的农业县一跃成为“三湘第一县”,再到“中部第一县”,并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为中部地区树起了一座标杆,她所追求的发展精神、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效应,已成为一种现象——“长沙县现象”。

  长沙县速度

  由“三湘第一县”到“中部第一县”

  “长沙县地处中部内陆,境内基本没有能源资源,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也不够好,为什么在改革开放30年中能够发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摘自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湖南省长沙县发展之路调研报告》

  30年前,长沙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亿余元,工业总产值为6800多万元,财政收入只有1919万元。而到了2007年,这三项数据分别达到287.8亿元、540亿元和31.9亿元,分别增长了131倍、786倍和164倍。长沙县由“三湘第一县”跨越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领头羊。

  关键词一:“飞鸟型”经济、乡镇企业

  画外音:1984年,中央出台系列文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长沙县由此确立了“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为两翼”的“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此,长沙县像“飞鸟”一样,取得了飞速发展。

  历史片段:长沙县果园汽车改装厂,这家以生产锄头、犁头、耙头“三头”起家的小厂,自1985年生产出湖南第一台“桔洲”牌农用汽车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最高峰时一年有20000多台“桔洲”农用车从果园镇开出,营业额达6亿元。“桔洲红,红桔洲”成了家喻户晓的广告语。果园生产的农用车奔驰在全国各地的城镇与乡村,“桔洲”、“果园”、“芙蓉”三大品牌农用车的产销量占了全国农用车市场的1/3。

  果园汽车改装厂的红火带动了果园镇汽车工业、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也使果园镇成为长沙县的富裕乡镇。现在,这家乡镇企业已经成了上市公司,并被国家定点为生产低速汽车的专业厂家。

  关键词二:领跑、进军

  画外音:从上世纪80年代,长沙县通过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经济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至1989年长沙县跻身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行列;上世纪90年代,通过开发建设新县城和开发区,促进了经济由内向内生型向外向开放型转变,1997年长沙县率先在全省进入整体小康;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通过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促进了经济由以公有制为主向以全民创业的民营经济为主转变,长沙县成了“三湘第一县”;跨入新世纪,通过“一区七园”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长沙县于2003年成为湖南省第一个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近年来,通过“领跑进军”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由突出经济增长向注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长沙县2006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列全国第49位,提前实现“进军五十强”的目标。2007年,长沙县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综合实力和全国3000多个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等三项评比中分别位列全国第45、94、58位,成为湖南省惟一的全国“三百强”县。今年,长沙县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中上升到第37位,名列中部第一,成就“中部第一县”。

  历史片段:2004年7月,长沙县委十届三次全会。长沙县确立了“领跑中西部、进军(全国)五十强”的战略决策。当时在全国经济百强县中,长沙县排名第73位。“当时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目标过高,其实这个目标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激奋人心的。”回想往事,原市委常委、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杨光荣(现任省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颇为感慨。“后来长沙县的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到2006年,长沙县名位第49位,提前3年实现既定目标。”杨光荣欣慰地笑了。

  旁白: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的综合报告这样总结:这18个地方发展的成功实践,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结果。长沙县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思想解放谋划新发展,以观念更新谋求新跨越,才会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发展之路。

  长沙县精神

  抢抓机遇,苦干巧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兴起,长沙县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苦干巧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摘自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湖南省长沙县发展之路调研报告》

  纵观长沙县30年来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每一次巨大进步,无不是抓住了历史发展机遇的结果。

  关键词一:搬县城、达小康

  画外音:多年以来,长沙县一直“有县无城”。新中国成立后,长沙县委、县政府先后在金井、梨、长沙城北潘家坪办公。直到1996年迁至星沙镇才宣告“有县无城”历史的终结。

  历史片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不久,长沙县的决策者决定“以开发开放促新县城建设,举全县之力建星沙开发区”。县里分别向省、市请示:申请在望新乡的杉星村、大塘村、板桥村(即现在的星沙)兴建新县城和建立科工贸开发区。当时的决策者们想到:选址该处一是因为交通便捷,铁路大动脉京广线、107国道、319国道等在此交会,距长沙火车站、黄花国际机场均只有8公里;二是区位独特,毗邻长沙市,极易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此落户。1993年12月,省政府批准了长沙县县治定址于现在的星沙。1996年1月,长沙县县治正式搬迁到了星沙。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荒凉的丘岗山地变成了一座建成面积达2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人口也由原来的不足1万人,发展为常住人口20多万人。

  作为星沙的“原住民”,年近花甲的原长沙县望新乡农民宋兴国现在的日子过得十分惬意:每天闲时和老伴喝喝茶,逛逛超市,参加社区组织的一些文娱活动。作为建设星沙的首批拆迁户之一,宋兴国10多年前要想进一趟城很难。当时他每年夏天进城卖草,冬天入城挑粪,进一次城要三四个小时。“现在好了,仅仅过去了10多年,星沙就变得很繁华了。我们那些老住户大多和我一样享受着富裕的生活。”在拆迁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来靠政府给的征地补偿金和扶助贷款致富的宋兴国这样对记者说。

  关键词二:长沙经开区

  画外音:长沙县的乡镇企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但由于其布局分散,生产方式落后,十分不利于外资的引进。1992年,长沙县只有9家三资企业,实际到位资金不到300万美元。这一年,长沙县决定建立科工贸开发区即后来的长沙经开区来吸引外资和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2000年2月13日,长沙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历史片段:1995年6月,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的液压专家易小刚应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的盛情邀请,来星沙创业。现任三一重工常务副董事长的易小刚记得,当时的经开区正在建设中,他率领的研究人员住在民工们用水泥瓦搭建的工棚里,工作在脚踩黄泥的简陋车间内,晴天尘沙满脸,雨天湿漉难眠;白天与泥浆、沙石为伴,夜里与老鼠、蚊子同眠。进行试验时,易小刚身边的技术人员轮流为他用扇子驱赶蚊子。因为没有资金,易小刚出差时只能自掏腰包支付差旅费;因为没有资金,刚来星沙创业的梁稳根只能给长沙县政府打欠条买了一块地皮;还是没有资金,梁稳根把自己的5万元国库券卖掉作为技术改造资金。梁稳根后来说,创业之初,我们有“三苦”,一是没有钱——生活苦;二是工厂环境差——工作苦;三是民企缺少政策扶持——经营苦。

  寒来暑往,长沙经开区迅速成为吸纳外资来长沙县投资办厂的热土。到2007年,开发区先后引进项目453个,共引进企业294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8亿美元、利用内资151亿元。引进韩国LG、美国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荷兰飞利浦等世界500强企业16家,引进三一重工、长丰猎豹、中联重科等中国制造业著名企业10余家,引进上市公司12家。

  2007年,长沙经开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14.5亿元,财政税收为22亿元;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产值达38亿元,实现税收1.7亿元。更可喜的是,在这方土地上,诞生了22个省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际知名品牌。

  旁白: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的综合报告这样总结:长沙县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寻找机遇、抓住机遇,加上实干苦干,一定能赢得先机,率先发展。

  长沙县模式

  兴工促农,科学发展

  “湖南省长沙县利用毗邻省会和交通便利的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摘自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对全国18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

  1978年,长沙县农业的比重为51%,工业仅占32%。到1992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农业比重下降到40%,而工业比重上升到42%。截至2007年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1.7︰64.7︰23.6,工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64.7%。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70%,约有70%的财政收入和农民新增收入来自于工业。目前,长沙县突出做好做大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及家电三大产业,努力打造“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之都”,建设“湖南汽车产业走廊”。

  关键词一:“一都一走廊”

  画外音:近年来,长沙县坚持“工业兴县、园区兴工、项目兴园、科技兴项目”的发展思路,走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了以“一区七园”(一个国家经济开发区、七个乡镇工业园区)为基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培育、构建了工程机械、汽车和配件制造两大产业带。2007年,长沙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46.3亿元,其中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两大产业总产值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一都一走廊”呼之欲出。

  历史片段:1984年,长沙县18名乡下汉子靠每人筹借1000元,在江背镇创建了湖南同心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长沙市梅花车身厂。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企业成长为国内大型综合性汽车产品制造企业,年产客车2000多辆、各类汽车车身驾驶室20多万台套。公司不仅在国内建有多家分厂,还走出国门,在越南河内建立同心汽车制造厂。同心实业公司总经理彭伟武告诉记者,如今全国每17台汽车中,就有一台车的车身是同心制造的。2007年,该公司完成产值10.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上交税收5000余万元,并于今年6月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关键词二:“两把尺子”、分类指导

  画外音:长沙县坚持以“两把尺子”来衡量乡镇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一把尺子是经济发展水平,一把尺子是生态环境保护;在产业发展的层面,一把尺子是加快新型工业化,一把尺子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长沙县还根据全县20个乡镇所处区位及发展特色,将处于开发区和县城所在的星沙镇划分为县城及经开区服务区,将与长沙市区毗邻的5个乡镇划分为工业优先发展区,将工业和农业两个主导产业之间的6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发展区,将距离县城较远的8个乡镇划分为农业优先发展区(简称“1568”)。

  历史片段:2003年以前,长沙县黄兴镇是著名的化工之乡,全国80%、全世界60%的化工原料——硫酸锰都是这里生产的。当时考核乡镇的指标就是工业增加值、财税收入这一把尺子,因此这些小化工厂连最起码的环保设施都没有就匆匆上马了。最终造成了严重污染,群众强烈要求关闭13家排放严重超标的硫酸锰厂。当时这13家企业每年能给当地带来2000多万元的税收和200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最后,长沙县委下定决心,关掉了这个浏阳河上最大的污染源。之后黄兴镇利用自己靠近市区和县城的区位优势,搞起了农家乐旅游,并且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的示范区。整个黄兴镇已形成了40户连片经营的农家乐示范区,全镇农民如今人均纯收入8056元,已远远超过几年前靠生产硫酸锰时的4000多元。

  旁白:长沙县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只有找准发展的路子,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为指导,才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长沙县效应

  富民强县,造福民生

  “长沙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了社会和谐。”——摘自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湖南省长沙县发展之路调研报告》

  关键词一:“八个率先”

  画外音:近年长沙县在教育方面连续投入保持3亿元以上;卫生方面每年投资400余万元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文化方面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星沙剧院、星沙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化设施;2003年以来,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农民参与率达到98.5%;累计为特困无房户、危房户及五保户援建和捐建住房1050栋,累计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3645万元,有3.2万人享受生活补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长沙县近些年来在全省实现了“八个率先”:率先全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率先建立动物免费免疫制度;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先实施城乡特困户医疗救助制度;率先建立爱心助医制度;率先开展农村安居工程;率先启动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率先启动农村低保制度。

  历史片段:2003年8月,长沙县在湖南率先开展“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个人只要交10元钱,看大病就能报销。由于这件好事好得让人难以置信,因而当年全县的参加率只有六成多。福临镇福临社区下达组67岁的农民张德林高血压发作,用了3万多元医药费,因为参加了合作医疗,张德林享受当年个人最高1万元的医疗报销;北山镇农民陶玉安患腰椎间盘突出,住院花费2万多元,当年也领到了报销补偿8795元。这下很多村民明白了,“新农合”不是蒙人的,目前98.5%的农民都参与了合作医疗。

  关键词二:“四好班子”、致富能人

  画外音:在长沙县采访时,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长沙县县长杨懿文多次和记者谈到,长沙县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群会想事、能干事的干部。近几年来,长沙县特别重视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他们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支部书记,把优秀支部书记培养成典型。

  历史片段:现任金龙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并兼任金井镇党委副书记的宋海晏,1986年高中毕业后教过7年书,1995年至2004年任原万松园村妇代会主任,兼计生专干;2004年12月当选为合并后的金龙村党支部书记。她带领群众将荒山变成良种茶园,使这个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为长沙县新农村建设中“能人治村”的典范。和宋海晏一样,长沙县有4000余名党员致富能手担任村组干部,涌现了一大批治村能人。全县269个村(社区)中,带头致富能力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带双强”型村支部书记占到70%以上。

  旁白: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的综合报告这样总结:这18个地方发展的成功实践,是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结果。长沙县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坚持造福于民,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民共享,这才是发展的真谛和最终目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