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思模范“量产体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11:16  扬子晚报

  近日网上有传言称,北京公交系统著名模范李素丽,因贪污等原因被抓了。北京公交集团12月3日宣布,李素丽目前正通过法律渠道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李素丽被造谣中伤并不可怕,倒是网友在看见网络传言后的反应耐人寻味。在网络传言的帖子后面有几十条跟帖,充斥着对李素丽的大量辱骂和人身攻击言语。在搜狐网,有网友跟帖说,“这些年的诸多事实告诉我们,真相都来自于所谓谣言”,还有人说,“无风不起浪”,如果哪天李素丽真的被抓了,自己一点都不会惊讶。更令人深思的是,对模范的造谣也成为一种惯性,李素丽称,这么多年了,对谣言她已经习以为常。难道社会学家一直在讲的“偶像怯魅”时代已经到来?

  换在十几、二十年以前,不但模范不会被造谣中伤,更不会让他们在被造谣中伤后还被辱骂。在那时,各种模范被政府部门量体裁衣,批量地产出,他们不但被塑造成各行各业的技术和劳动标兵,并且是意识形态和道德上的标兵,成为人们的偶像;他们生活中各种小毛病甚至是正常需要被刻意地掩饰,他们被形容得一尘不染,浑身遍体是红彤彤,甚至有些不食人间烟火。这种“道德圣人”,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像到他们会有私心杂念,会违法乱纪——即使是行为已经暴露,与模范形象捆绑在一起的政府部门也会神速地灭火。那时,媒体没有今天发达,而互联网还只是美国科学家内部联系的工具,公民意识没有普及,模范在圣坛中经久不衰。

  不过,今天,人们越来越了解模范偶像幕后的真相,以及背后的批量生产模范生产机制。一些家喻户晓的模范光辉形象的相片不少还是事后摆拍的,如果雷锋年代的这些摆拍还情有可原的话,今天某些地方的模范的评选机制着实令人不感恭维。前年,媒体就披露,在河南省项城市、商水县的个别部门领导在申报省劳模时把自己的身份填报为工人、农民,“聪明”一点的,填的是职称,隐去了职务。比如交通局局长填报为养护工,财政局局长填报为会计。我们这个批量生产模范生产机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内部人操作和“暗箱操作”。选模范往往是是定指标的,由上级向下级下达指标,而评选则是行政程序化的,由下级向上级报候选人并且上级逐级审批,并且这些报批和审批往往也不对外公开,而后根据形势的需要塑造出一定批次的模范,以鼓舞军心、提升士气。模范往往成权力自娱自乐的游戏,这样的模范还有多少公信力?

  更为重要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互联网扩展了人们对于真相的洞察,也增进了人们的智慧,当人们了解模范幕后的真相以及生产机制后,模范开始从圣坛中跌落下来,偶像的黄昏不可避免地到来。

  而且,近年来,在这种模范流水线上生产出的部分劣质模范涉嫌违法犯罪事件的不断披露,更加让模范形象有破产之虞,加剧模范偶像走向黄昏。前些年,海南省挖出了一起工商系统买官卖官的窝案,从省到县10个落马的工商局长,每个都是“集多顶荣誉高帽于一身”,有“海南省十佳公仆”,有“人民满意公务员”,有“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等;去年,云南省落马的森林公安局原局长马胜,也多次获“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特级优秀警察”、“全国打击走私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当一个又一个模范从圣坛坠落,模范就不会再有“道德圣人”的神圣,网民们自然会相信“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单个形象的确不错的模范不可避免地为模范整体形象坠落埋单,李素丽的传言被网民所接受就可以理解了。

  李素丽的遭遇并非她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模范群体的不幸。而拯救李素丽的形象,绝非北京公交集团出面辟谣或者发表声明通过法律渠道追究相关人的责任那么简单,需要拯救的,更是和模范们的整体形象相关的模范评选机制。在我看来,模范首先要与意识形态与政府部门的需要剥离,回归人的行为本身;模范评选不再由政府部门进行行政化的审批,而是交由民间组织、交由社会、交由民众,公开、公平、透明地评选。(江西 杨涛)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