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明年经济重心将为刺激内需

  

明年经济重心将为刺激内需

  巧用压力 新华社发

  

明年经济重心将为刺激内需

  当前,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加,中国经济赖以保持高速增长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被削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才是中国最大的挑战。

  本报北京讯 综合新华社和《新京报》报道,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于8日开幕,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经济会议,为期三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为2009年经济政策走向定调。

  经济学家常修泽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由于今年中国经济处于数十年来的最低谷,中经会议将会进一步对前期出台的经济政策进行细化,“但是根本基调不会发生改变,还是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

  去年年底,国内理论界尚在激烈辩论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时,正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两防”政策及时调整为“一防一保”,即“防止通货膨胀,保证经济能较快地增长”,这是当时中央首次明确中国经济需要预防下滑,这一政策也被今年的经济形势所证明为非常正确。

  常修泽分析称,从往年经验来看,中经会议通常先会对来年形势进行定调,然后各相关部委对财政、货币等政策进行调整,从其级别来看,中经会议也很少会出台具体措施。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在中经会议开幕前,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已经陆续出台,包括“国十条”、“金融九条”等,“这主要是因为内外经济形势已经严峻到不能再等,必须要迅速止跌”。常修泽认为,今年中经会议会将着力点放在扩大消费和内需之上,“之前的刺激内需的政策主要还是针对投资,但是既然中央希望调结构,消费需求就必须要上来”。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也同意这一说法。他认为,从召开时间来看,今年的中经会议比往年稍晚一周左右,这意味着会后将有更多专门及紧急的刺激内需措施出台,主要方向就为鼓励老百姓减少过度储蓄和增加消费,包括加速医疗体系改革、增加退休金开支、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医疗和退休保险计划等。

  新闻资料

  今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

  年初“双防”政策: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今年年初,中国经济已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加速增长,并在2006年突破11%,去年达到11.9%,经济增长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

  为消除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去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正是着眼于“双防”的目标,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要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年中“一保一控”:保增长抑通胀

  今年年初,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GDP同比增长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7.9%。这表明“防过热”已见效,但物价涨幅较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

  “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世界金融危机,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国内房地产、钢铁、汽车等重要支柱产业产销大幅度下滑。保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0月25日,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货币政策大转向力保经济平稳增长

  随着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和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出现衰退,外需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

  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各地区、各部门均快速启动和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四季度1000亿元中央投资已大体落实到项目,这些项目在今后两年中大约需要4万亿元投资,据发展改革委测算,大体可以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针对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调控政策。虽然效果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充分显现,但只要政策调整不断保持下去,明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据新华社)

  会议前瞻

  刺激经济还有哪些牌可打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六大关注点

  关注点1 : 细化4万亿投资

  自国务院推出4万亿元投资刺激经济的方案后,4万亿元的蛋糕就几乎锁定了所有人的眼球,而4万亿元来自哪里,又将投向哪里,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1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介绍了这4万亿元的大体分配构成。这只是搭建了一个初步框架,项目的选择、布局、实施以及资金来源等细节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地明确。在一些专家的眼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将承担起细化这4万亿元投资的重任。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就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期(各方本预测今年的会议将在11月底召开)就是因为中国政府需要时间制定更具体的措施来执行较早前已宣布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关注点2 : 汇率政策

  针对外界对于人民币走向的疑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作出相关部署。商务部部长陈德铭4日曾表示,中国不会靠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但是上月在巴西召开的国际清算银行会议中,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不排除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帮助推动出口的可能性”。

  面对出口企业的困境,理论界对于人民币是否应该贬值存在争议,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顾问余永定认为,人民币贬值不会使中国的贸易顺差明显缩减,而且“中国应该高兴地看到一个更为平衡的贸易账户”。

  关注点3:刺激出口

  多年来,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外需减弱,致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考验。业内人士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将讨论出台更多保障出口的政策。

  数据显示,中国GDP在保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后,去年以来连续5个季度出现回落。其中,出口订单指数持续回落,已跌至2005年7月以来最低值。

  事实上,为了缓解出口危机,稳定信心,国家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11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今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是半年内出口退税率的第三次调整,10年来罕见。

  关注点4 :控制失业率

  有媒体报道称,一份关于保就业的组合措施的建议已经上交国务院,而这一报告可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加以讨论。其报告内容主要针对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群体。在针对大学生就业方面,报告建议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发展、锻炼,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工商税务部门还将出台优惠政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之前公开表示,尽管中国今年全年失业率可控制在4.5%以内,但年底前乃至进入2009年后中国的失业率都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界认为,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度要高于官方的预期,如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撰文称,由于出口需求下行、国内消费需求难振、企业经营困难等因素,中国2009年的城镇真实失业率将上升到14%左右。

  关注点5 :稳定股市

  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出台利好的影响,8日沪深股市均高开高走。实际上,在近期中央政策频发利好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在一年的低迷后终于出现了小幅的上涨行情。

  从政府前期的刺激经济政策来看,主要着力点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上,其主要刺激的板块包括钢铁、房地产等。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在中经会议之后,政府还将陆续有超预期政策出台,而新政策方向很可能为经济结构转型和刺激消费。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就认为,为了加强信心和鼓励消费,政府将推出更多促进A股市场的措施,如市场预期的股市平准基金有望诞生。

  关注点6 :拯救楼市

  也许现在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还难以置信中国楼市还有降价的一天,但是事实上,中国楼市已日渐凄凉。但是对于拉动投资和消费,房地产行业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据专家测算,房地产业每增加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能吸纳30万人就业。

  正因为如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央行出台政策“组合拳”,为买房人“松绑”减负:从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下调到1%;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专家表示,资本市场也会成为本次会议重点考虑的内容。“尤其是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不考虑肯定不行。本次会议将可望出台一些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但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说:“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多会从保障性住房入手。商品房的市场价格与本次会议的关系不大。”

  (据《中国产经新闻报》和《新京报》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