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雪 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10:45  常州日报

  朱海涛

  人生旅途漫漫,似乎难免经历波折。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我在常州运输公司职工业余学校当教师,一干十年,白天认真工作,钻研教学,晚上妻儿相勉亲和,其乐融融。未料,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个激流撞开家门,我被下放到苏南最偏远、与安徽省交界的高淳县一个乡村务农,成了“半家户”,开始和家人分别生活在相隔150多公里的两个地方。

  自己当时年已40,有了三个孩子,都在小学读书;妻子在东郊一家纺织厂当工人,身体不好,从此忙生产、搞家务、教孩子的重担,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自己真是很不忍心。然而,这是时代的召唤,个人相对于社会来说,犹如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水,微乎其微,只有融入其中,才有一滴水存在的可能。

  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冬晨,运输公司派出一辆货车,帮我装载上了床板床架、木箱木盆、炉子锅碗,以及个人难舍的书报刊物,等等,几乎装了大半个车厢。要在农村度过下半辈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总得准备着点。可是,未想到这却为难了候接的农民兄弟。汽车在一条砂石公路边停下,旁侧是一个小道口,这儿到下放的凤山东村约有六七里路,全是阡陌土埂。共有10位农民,用绳子捆、拿箩筐装,帮我挑着“半个家”,一步步地往村里搬。不巧的是,隔夜里刚下过一场雪,土埂更加难走,我双手提了些轻东西跟着,踩一脚滑一步,都弄得浑身出汗,又何况肩膀上压着重担呢。处于这样情境,心里很是不安。肩上挑得最重、压阵在后的生产队韩队长,却宽慰我说,没关系,大家都是响应号召。

  言简情深。细细想来自己与这群农民兄弟素昧平生,还不都是听着党的安排,走到一起来了。我住进一间泥土地的屋子,比8开报纸小些的窗户用薄膜挡着。一个城市普通教师初来异乡,就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安身之处,很是满足;特别是当晚多位农民,以及也下乡的两位知青,来到小屋关心,问寒问暖;当听到说“生产队大干农业的热情很高,冬闲成了冬忙;而一个劳力干一天的工分报酬是八角三分”,顿时触动很大,也加深了对穷乡富情的体悟。

  相融贵在相知,生命总是相互影响的,作为同时代的社会成员,理应像“人”字结构一撇一挪那样彼此支持,互相扶助。融融亲情,温暖如春。第二天就投入劳动,跟随村民们上了圩,挑土筑堤。这是全乡各村夺高产的统一行动,工地上彩旗招展,众队员力争上游。本小队出动了20多人,我也挑起了一副类似畚箕、用竹条和绳子编成的泥担,担任装土的对我这个刚下乡的人很照顾,只给装一半土,但就这样我还是挑得歪歪扭扭,肩膀压得生痛;圩堤渐筑渐高,爬坡越来越难,特别是泥地上积着雪,踩踏后冻成冰,在一个转弯处,我脚下一滑,连人带担跌倒了……有村民劝我休息,我诚谢关心,爬起来又继续挑。看到有些人穿着草鞋,有的是光着脚,自己心头很热,从这里自己才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战天斗地”的涵义。我也学着多位农民的样,脱了鞋袜,赤裸双脚,发挥十个“肉钉子”的功能,钩住着走,果然稳当多了。

  命运往往不能完全由自己选择,但生命现实的过程却可以能动地把握,随遇而安,感悟快乐,乐在个人生存价值与社会与人民利益的交融一致。我跟着农民一起天天出勤,直到两个多月后圩子建成,为抗洪和水利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盛夏季节,正是农耕大好时机,当地有个传统的耕作方法叫“爬田”,就是要人的双膝跪在水稻田里,两手撑前,用十个手指抓爬一棵棵稻苗旁的泥土,据说这样更有利于稻苗发棵。农民年年岁岁都这样干,南京知青参加了,我也投入其中。这天上午,我在向前移进过程中,脚上被一条蚂蟥叮住,吸我的血。旁边的农民教我说,不要硬拉,你越拉它越咬得紧,而要对准它用力一拍。我照着一试,果然灵验,蚂蟥掉下来了。时近中午,火伞高张,浑身早被烤得汗水淋漓,头上的汗珠滴到田里。此刻我的手,既是在抓爬水田里的稻泥,又像是在“抄写”小学生都能读的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是切肤之感啊。

  一年多后我调到县农干校,县委组织部同志说是发挥我曾多年从教的作用。同校的还有新华日报下放的一位高级编辑左老师。

  改革开放吹响号角,我被召回常州。于1978年与多位同事一起创办交通技工学校,首批招收的大多是本市和武进金坛溧阳的知识青年。教师们悉心教学,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现在有时路上偶尔会遇首届毕业生,当对方传来一声“朱老师好”,并听说他们在改革、建设中有所作为时,心里感到十分温暖、亲切。

  接着组织安排又参与交通运输系统职教和宣传,开展各项活动。其中感悟较多的是,每年春节临近,我都投入市“春运办”工作,经常到汽车站体察调研,这里是很能集中反映改革开放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的“聚光镜”。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除夕之夜,一些来常打工的远路旅客滞留,只得租被子在车站席地过夜,到尔后的除夕乘坐豪华大巴、一路高速回家团圆,真是沧桑巨变!

  人退岗,情常在。16年来春运,每年我总要到汽车站走走看看。有一回,大雪之后道路冰冻,公交也雪路受阻,我穿起防滑靴从城南家里一步步走到长途站,走得满头直冒汗气。但这比起20多年前,赤着双脚踏雪筑圩挑土,条件不知要好上几十几百倍。在平日,自己脑海里也会时而浮现一个个刻苦朴实、聪慧亲善的农村干部和农民形象。特别感到欣悦的是,2008年金秋,喜闻民心思强的高淳城乡人民,30年来不断奋发进取,今年第二次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并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作者供图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