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整治学术沉疴需要“快准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00:05  红网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日前在京举行第三次工作会议上,学风建设委员会已经完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和《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和规范的制定工作,将于近期推出,这将为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提供政策依据,推动高校切实负起学风建设的责任。(中国教育报12月9日)

  一系列关于规范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规范性政策终于在舆论的呼喊声中得以出炉,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规范和纯正学术道德以及学风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依据。高校作为学术人才聚集的地方,这些年受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学术工作者受利益的驱使,学术道德日益沦丧,学术舞弊、学术腐败等事件频频发生,给纯洁的学术界蒙上了阴影。有什么样的老师必定有什么样的学生,高校学风也因此受到巨大的影响,二者可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面对日益沦丧的学术道德和舆论的批判,学术界本身也进行了反思,但是反思终究只是自身行为,那些学术的投机者或者是堕落者却没有因此而回头。究其原因,学术上的一些错误行为只是处于道德的范畴,没有统一并且具体的法规政策加以规范,让学术投机者有机可乘。如今,一系列学术道德以及学风建设规范文件及政策的出台,让学术和学风建设有了硬性并且比较客观的参照标杆。但是,学术道德问题和学风建设问题在高校已经成了一个“恶疮”,这些政策标准相当于一把手术刀,能否彻底切除这个“恶疮”,还得凭着医生的那双手,而这双手正是政府和高校。因此,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能否改观目前的学术状况以及高校的学风氛围,落不落实,怎样落实,落实的决心和程度怎样将直接影响到这颗“恶疮”能否彻底切除,学术的弊病能否根治。

  首先,要“快”。学术弊病这颗”恶疮“贻害中国的学术界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中国学术界的形象正在被一些学术投机者、变质者损害,要改变学术工作者在舆论面前的形象,在公众面前抬起头来,切除这颗”恶疮“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如果政策出台了,还是拖拖沓沓,形同虚设,那么”恶疮“割除不但遥遥无期,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恶化。

  其次,要“准”。学术研究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尽管投机者、变质者需要进行整治,但是在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去维护学术研究所需要的这种平静。因为引发学术弊病的毕竟还是少数人来,在揪出这些违背学术道德、败坏学术风气的蛀虫知识,要做到准确、精准,不要搞得学术界满城风雨,甚至人人自危。

  再次,要“狠”。学术界的积弊在于少数人,从而影响了更多的人,甚至丢尽了学术的颜面,因此根治学术积弊,纠治学术风气还应该做到狠,这是根治弊病,挖出病根的有效手段,学术是个严肃的问题,只有学术道德也上升到一个严肃的地位,那么才不会旧病复发。因此,要根除学术弊病,就必须绝不留情。

  学术道德规范政策文件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一个纯净的学术界将再次回到人们的身边,人们相信学术、崇尚科学的精神将再次树立,去除学术沉疴,将还学术研究者们一片净土,学术界的形象将重新树立,学术界的明天将创造更多的成果和辉煌。

稿源:红网 作者:时言平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