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俞可平:减少官员特权 防“合法腐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04:19  重庆时报

  

俞可平:减少官员特权防“合法腐败”
俞可平 浙江诸暨人,1959年出生。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主要研究领域: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冶、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主要著作:《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治理与善治》、《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等。

  本报讯 以《民主是个好东西》而广为海内外熟悉的著名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改革急需突破的领域之一,就是反腐败。他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中国改革已到了“突破”的关口。

  只强调权力监督效果有限

  俞可平说,目前学界和媒体一谈反腐败就归结到权力监督上,这种思路是对的,但是并不全面。

  “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规定得这么多这么细,连公费招待‘四菜一汤’都有明确的规定。此外,惩罚的力度也不可谓不大,杀了和关了多少腐败官员?对廉洁官员的奖励也不少,反腐倡廉教育更是年年讲、月月讲,甚至日日讲。但为什么腐败还这样严重?”

  因此,俞可平指出,“反腐败只强调权力监督,这样走下去,效果很有限。应当在完善权力监督的同时,跳出权力监督来寻求突破,像中央强调的那样,反腐倡廉要从源头抓起,特别是从官员的选拔、权力的制约、干部的责任制和政务透明等入手”。

  构起反腐败的连环圈

  毫无疑问,对于遏制腐败而言,权力监督至关重要。对于目前的权力监督,俞可平认为存在两方面的漏洞。“一是目前的监督主要是体制内的自我监督。二是即使从体制内的自我监督来看,也存在着重大漏洞,没有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尤其是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漏洞更大。除了体制内的自我监督,我们还需要体制外的公民监督,而后者的体制很不完备,渠道也不多。”

  俞可平认为,自我监督的不足十分明显,以目前举国上下普遍推行的领导干部自我“述廉”制度为例。试想一下,哪个贪官会在有上级领导参加的民主生活会上公开承认自己是个“贪官”,并如实交待贪污劣迹?

  从源头遏制腐败

  在俞可平看来,即使权力监督相当完善,也不足以有效遏制腐败。还需要提高官员素质、实施权力制约、改革责任制度、推行政务公开等环节着手,构筑廉政体系。

  “首先就要从官员的产生途径入手,改革选拔官员的制度,保证素质高的官员产生出来。之所以说民主是个好东西,就是它能较好地解决官员选优的问题。官员的素质高,即使监督有漏洞,也不一定贪;若官员贪欲成性,监督最完备,也挡不住其铤而走险。其次,要进行合理的分权。很多人以为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是一回事,严格地说,它们不是一回事。权力制约的前提是有效的分权,一个人不能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最令俞可平担心的是腐败向特权转化,他说:“这实质上是让腐败合法化。现在官员的待遇已经足以保证他过体面的生活,应当减少特权,比如用车、医疗和住房等。近年来,住房方面的腐败也日益突出,有关部门应当开始研究官邸制度。既保证官员在位时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又防止大批国有房产变相地持续流失。”

  为下一代研究政治“不怕挨骂”

  尽管俞可平被外界视为中国民主的代言者,事实上,这位中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所关注和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民主问题只占他研究的一小部分。他相当多的精力是做“天国的学问”,即研究人类理想政治状态。俞可平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中国毕竟没有民主的传统,尽管民主政治的步伐不可阻挡,但会充满困难曲折。

  俞可平每有民主话题的文章刊出,必引起一场争论。他说:“其实这也是我所乐见的,这两种声音同时存在,说明我的观点没有走极端。”

  二十多年致力于政治学研究的俞可平并不希望女儿也研究和关心政治,女儿反问他“爸爸为什么自己却关心政治”。俞可平回答说:“我希望你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在民主法治的条件下。为此,多挨点骂,多做点其他的牺牲,也无所谓。”

  对于未来中国的政治走向,俞可平给出一个判断:“不论中国进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不论中国在未来会形成何种治理模式,对于有远见的中国领导人来说,治理改革的目标应当十分清楚,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责任、透明、廉洁、高效、和谐。”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