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土地里“种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07:44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通讯员 郭广亮 徐丽 本报记者 王兆锋

  “黄土地里‘种文化’,种出一个富民的葫芦产业来。” 11月 25日,聊城市东昌府区区委书记李小平欣喜地告诉记者。

  东昌府区的葫芦产业,可圈可点。2007年,东昌葫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东昌府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雕刻葫芦之乡”。作为东昌府区葫芦主要生产基地的堂邑镇,拥有葫芦种植户 600多户,种植面积 3000多亩,加工户80余家,葫芦产量占到全国的 60%以上,年产值超过3亿元。

  农民成为“文化人”

  堂邑镇党委书记宋存志介绍:奥运会前夕,“葫芦王”于凤刚抓住契机,将5个手挽葫芦系在一起,组成独特的五环葫芦,被奥组委以 2.7万元的价格收藏;而路宗军绳扎的如意葫芦卖到3000元。一个普普通通的白皮葫芦只能卖到八九元,是什么让它们之间有了悬殊的身价?是文化!

  “种文化”的过程,也是农民素质提高的过程。前些年,农民把葫芦当做原料出售,每亩仅有一两千元收入,还愁销路。现在,葫芦艺人在葫芦上烙、刻各种吉祥图案,附加值增加 20多倍;能工巧匠采取勒、扎、挽等技术,塑造出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形状,一个葫芦能卖到三四千元。堂邑镇还借助雕刻葫芦和木版年画“ 双国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开发,并投资40多万元,建设葫芦艺术加工展销中心和葫芦艺术博物馆。

  市场引到家门口

  为提升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东昌府区成功举办了两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举办了葫芦工艺大赛、葫芦展销交易会、葫芦文化产业论坛等活动。艺术节期间,还邀请国内非遗保护等方面的专家以及日本爱瓢协会、美国葫芦协会等相关组织参加,把东昌葫芦推向世界,把市场引到家门口。

  一些头脑活络的农民还接通互联网,足不出户做起了葫芦生意。路宗军是堂邑镇路庄村第一个买电脑的人。2001年,他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并注册了“鲁西工艺葫芦基地”网站,生意90%以上都是网上交易。他的 QQ好友有341个,全部是客户。台湾的张加农先生,2004 年以前都是在义乌小商品城买葫芦,后来他在网上看到路宗军的网站后,得知东昌府区是全国知名的葫芦基地,所产葫芦极具文化内涵,便前来考察。现在,他每年两次到堂邑镇进货,一次一集装箱,每次100万元的交易额。

  文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打文化牌,葫芦产业增强了堂邑镇的经济实力,他们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新修公路50公里,修建排水管道 6000多米、供水管道 2万多米,全镇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城镇化水平达到40%。

  雕刻葫芦和木版年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前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堂邑镇建成葫芦一条街后,吸引了更多葫芦加工户来到镇驻地,不仅开拓了市场,提高了葫芦加工水平,还吸引大批农民从土地里走出来,加入城镇居民的行列。该镇临街楼,一间 60平方米的房子仅土地出让金就达到 1.8万元,新近一个月就有近百户农民入住城镇。在这里,城乡“二元化”的门槛正悄悄变低、变小,逐步向着“一元化”迈进。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