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之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08:07  南方日报

  肖志恒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锐利武器,深入分析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对我省产生的影响及对策,既切实降低金融危机给我们造成的影响,解决眼前的难题;又着眼长远,为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一、金融危机的特点和原因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席卷全球,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之广、冲击强度之大、破坏程度之深,为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所罕见。

  (一)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导致金融及经济领域的重新洗牌,而且将带来“世界政治版图的变迁”

  这次金融危机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爆发快。在2007年之前的几年时间里,美国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稳定增长,世界经济一路飘红,证券交易牛气冲天。但是,好景不长。以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和2007年6月美国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倒下为起点,次贷危机就像魔鬼跑出魔瓶,迅速像瘟疫一样蔓延,以惊人的速度演变为一场金融危机,至今年9月进入一个高峰期。此外,股市连创多年来新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二是来势猛。不仅参与次贷的金融机构首当其冲,而且未参与次贷的金融单位也难逃一劫;不仅中小金融机构深受其害,而且不少资深的金融“巨头”也相继倒台。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证券、保险、基金公司接连倒闭,继投资银行引爆之后,商业银行步其后尘。

  三是范围广。一方面,危机跨越了绝大多数国家,迅速冲击到所有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另一方面,危机覆盖了所有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更重要的是,危机不仅冲击了国际金融体系,而且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已陷入衰退。

  四是影响深。危机最直接的后果是严重冲击了世界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体系的完美神话变为泡影,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不得不反思甚至抛弃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崇拜,转而寻求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新的金融体系的重建。由于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的影响程度不同,国家之间实力的对比将发生变化。

  从更深层次看,这次危机从美国爆发,首当其冲的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这使人们对这些国家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及体制制度普遍提出了新的质疑。中国在1998和今年的金融危机中的作为,不仅展示了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政府对世界负责的良好道德形象,而且体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优势。总之,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导致金融及经济领域的重新洗牌,而且将带来“世界政治版图的变迁”。

  (二)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必然结果,不是人为影响而是规律作用

  导致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系统分析一下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及过程,我们就会发现,这次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必然的结果;不是人为的影响,而是规律的作用。

  次贷危机是导火索。“9·11”事件之后,为了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降低贷款利率,鼓励房地产市场发展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决策。银行、投资商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资金和利润,就放宽条件,允许那些不具备贷款条件和还款能力、信用等级较差的人参与住房抵押贷款。到2006年底,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房价下跌,利率提高,房地产泡沫一下被捅破了。先是普通民众还不起贷款,接着贷款银行坏账率提升、大幅亏损以至倒闭,与贷款相关联的银行、投资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等相继出现亏损和破产,然后导致股市大跌。最终,次贷危机这根导火索终于引爆了震惊全球的金融危机。

  金融衍生品是放大器。各种花样翻新的金融衍生品令人眼花缭乱。衍生品的原始资金,只是来自贷款的微薄利润。当房价下跌、利率上调之后,次贷的风险浮出水面,衍生品这条食物链马上断裂,放大的泡沫在一瞬间被捅破了!

  虚拟经济是衍生地。美国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的经济。虚拟经济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高杠杆率,即用很少的自有资产,通过大量负债融资实现大规模扩张。这种高杠杆率的合法存在,造就了大批的投机行为,是虚拟经济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正是这样一种虚拟经济的环境,造成了美国金融衍生品的大量繁殖和生长,也培育了美国经济的空壳化和大泡沫。

  消费文化是催化剂。美国的消费文化实质是一种享乐文化、借贷文化。在超前消费盛行的社会里,个人靠借贷消费,团体靠借贷运行,银行靠借贷填账,国家靠借贷维持。如果没有这种消费文化、负债经济,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不会这样快,威力也不会这么大。正因为具有这种消费文化和债务经济模式,美国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的漩涡。

  政治经济制度是危机源。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美国金融垄断资本为维护自身资本的利益,通过控制国际国内的经济政策,操纵国内国际金融市场,违背正常的经济规律,改变了经济周期,而导致自身爆炸的结果。金融垄断资本的存在和发展,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通过金融危机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以科学发展之策,对金融危机之害;用科学发展之机,树科学发展之为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如果说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为我们提供了坚持科学发展的外在机遇和外在压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科学发展的内在机遇和内在动力。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两个机遇,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以科学发展之策,对金融危机之害;用科学发展之机,树科学发展之为;以科学发展之路,立科学发展之业。

  第一,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理论武器。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金融危机对我们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持有的美国债券、股票以及汇率变化对美元储备等造成了一定损失;二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外贸出口受阻、增幅下降,使得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导致经济总量增幅有所下降;三是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影响,主要是个别企业关闭,职工失业等等。这些影响还未见底,还将持续。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态势,也没有发生一些境外媒体所炒作的企业掀起“倒闭潮”和民工“返乡潮”、“退保潮”。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深入分析这种影响,我们进一步发现: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对泡沫经济、虚拟经济的冲击较大,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较少;对没有知识产权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冲击较大,对具有自主品牌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冲击较少;对外贸出口型企业冲击较大,对本土内贸型企业冲击较少。这种冲击虽然对眼前的经济发展带来某些影响,但从实质和长远看,有利于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因此,眼前的危机,既是对我们的冲击,也是我们的机遇,是塑造科学发展模式的机遇;是坚持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机遇;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我们要敏锐、牢牢地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第二,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实战方略。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金融风险,实现科学发展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防范金融风险与鼓励金融创新的关系。既要严格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牢固筑起防范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又要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和壮大金融服务业,为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坚持科学发展路径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坚持发展,才能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实力,才能促进就业和防止通货膨胀,才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强调,要把“三促进一保持”,即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广东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突出实践特色的重要要求。黄华华省长亲自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提出了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16条政策措施。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千方百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一定要防止旧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回归,对那些污染大、能耗多、产能落后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和企业,一定不能迁就,该关停的关停、该取缔的取缔,该不上的坚决不上。

  三是扩大内需与开拓国际市场的关系。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出口转内销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一定要加大扩大内需力度,做到出口损失内需补。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国际市场的开拓。过去我省对美贸易占40%,在对美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我们要大力开拓东盟、南美、中亚等新兴市场。

  第三,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根本方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统筹兼顾,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中来谋划,从全局的角度解决因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复杂问题。一是要统揽全局,全面谋划;二是要未雨绸缪,超前防范;三是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四是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作者系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