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那时的家信,今日的商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08:46  兰州晨报

  几位邮政工作者感慨邮政事业30年巨变

  曾几何时,“一封家书报平安”寄托着多少人的浓浓亲情。邮政工作者,尤其是邮递员更像是情感联络员。而今,随着电子、网络时代的到来,书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邮政事业也因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转变着自己的角色。近日,我们走近几位邮政工作者,他们的亲历和讲述将记者带回改革开放30年间一个个不断变换的邮政场景。

  场景一

  “函、包、汇、发”老四样

  在兰州邮政部门工作了50多年的“老邮政”刘国良,曾经先后担任过兰州市邮政局西果园支局长、定远镇支局长、兰州市邮政局中心局业务骨干、兰州市邮政局工会主席等不同职务。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兰州邮政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他的回忆也让改革开放30年这段峥嵘岁月变得渐渐清晰起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邮局的业务仅仅只有“函、包、汇、发”老四样,“函”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信函、“包”即包裹、“汇”就是汇款单、“发”就是报纸杂志。

  老人回忆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信件,尤其以家信为主,成为人们互相寄托思念的主要方式。“那时候人们与外地亲友的联系方式,几乎仅凭书信往来这一途径,尤其是很多儿女在外地工作的老人,儿女们会在相对固定的日子里寄来书信和汇款。大家的工资都比较低,很多汇款金额只有几元到10多元。”

  除了家信多以外,邮寄包裹也成为人们送达关怀的一个主要方式。“那时兰州是西北地区邮政寄递的中心城市。当时,对时限要求很严格,当日的包裹和信件必须要及时分发出去。”包裹中很多都是食品,老人印象中有很多从山东邮寄过来的包裹,寄给在兰州工作的亲人,包着那时候在市面上不好买到的花生米,还有家乡的点心。另外,还有从兰州寄出去的包裹,包着核桃、发菜、木耳等家乡货。

  那时,还有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邮政符号就是电报。“家有急事,速归。”这是那时候大多数电报的内容,发电报一般也意味着事情比较紧急和重要。

  刘国良老人清楚地记得,上世纪70年代发电报一个字是3分钱,到了80年代涨到了7分钱,90年代随着电话的逐渐普及,发电报的人越来越少,但还是有,一个字是一毛多钱。直到1998年邮电正式分家后,电报就彻底与邮政没有了关系,事实上那时候电报已经鲜有人用了。刘国良老人笑道:“大家都知道发电报是按字算钱的,所以每每谁家发送电报,人们总要咬文嚼字,力求用最精简的话语把意思表达清楚。”

  如今,邮局的身份和角色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刘国良老人引用了德国诗人海涅的诗:“正像闪电走在雷鸣前一样,思想要走在行动的前面。”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邮政行业的经营业务从以前的老四样发展成了包括邮政储蓄、特快专递、国际业务、邮政物流、商业信函等十几种业务,可以说这些业务都是电信和银行的边缘业务。

  场景二

  铃铛响起书信到

  “叮当、叮当”,二三十年前,每当邮递员自行车的铃铛声在大街小巷清脆响起时,家家户户总有人怀着急迫的心情跑出来,期盼的眼神里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只要如愿拿到自己的书信,那种满足和高兴溢于言表,再低着头边走边迫不及待地拆开信件细细阅读。也因为这份对邮递员的期待,从那时起,邮递员有了一个同天使类似的称呼——信使。这是工作了10年的老邮递员彭顺翔记忆中最熟悉而亲切的场景。

  上世纪70年代末,彭顺翔被分配到兰州邮局发行组,光荣地成为一名邮递员,那时候能当上邮递员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一身绿色的类似于当时军干服样式的邮电装,骑一辆绿色的永久牌自行车,车后座上搭着两个大邮包,走到哪里自行车铃铛“叮当”地响起,远远地人们就能从人群中识别出邮递员。

  彭顺翔负责南河滩、大雁滩和滩尖子20多公里范围的投递工作。那时候这一片可以说是农村,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他一天两个班次,穿梭在崎岖的道路上。哪家要是人不在,就隔墙从院子外将信扔进去。“见到我骑着自行车过来,大家亲切地打着招呼,像兄弟姐妹一般。”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一户家住南河滩10号楼的一位姓米的老人,儿女都很忙,家中总是一个人,视力也不好。针对这样的客户,彭顺翔每次总要亲自把信送到老人家中,再和她聊聊天。一来二去,老人把彭顺翔也当成了亲人,甚至还要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彭顺翔当对象。还有一件事是每到苹果收获的季节,大雁滩大队的生产队长总要拿几个硕大的苹果硬塞到彭顺翔的邮包里。“那苹果是我见过的最大的苹果,足足有小西瓜那么大,回去以后一个苹果能切13牙,我们发行组13个人一人吃一牙。”彭顺翔比划着。

  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邮递员这个曾经令人引以为豪的名词似乎不再那么引人关注了,家信的记忆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逐渐开始消退。电话、手机开始普及,更快捷的网络、电子邮件等逐渐取代了书信的传统功能,人与人之间那份亲热劲也渐渐淡了。

  “现在的邮递员基本都是招聘制,流动性也很大。改革开放的30年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谁能想到多年前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不吃香了。”彭顺翔感叹道。“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兴起,高楼大厦一天天崛起,邮递员的投递工作从以前的平面化转向立体化,从直接投递到户到现在越来越多地不与住户直接接触。拔地而起的高楼和安装在楼道门口的信箱,让投递员失去了与住户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那份附着在‘信使’身上特有的感情符号也淡化了许多。”

  “或许邮递员的工作没以前那种特殊的神圣感了,但依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欣然地接受着这种变化,因为这是社会的进步。”看得出来,彭顺翔对于这份工作仍然充满着热情。

  场景三

  理财账单信函成主角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赋予了书信新的内容和功能,商业信函、各种理财账单、邮政贺卡等新型的函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信箱中。邮递员每天送的信函已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好几倍,其中商业信函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兰州市邮政局函件局局长权雅英说:“如今,尽管家信变少了,但是我们的其他业务却越来越丰富。记得从1999年开始和移动合作做账单业务时,我们的年收入不到50万元,现在仅仅时隔10年,我们的业务面扩展到了银行、保险、通信等30多个品种,年收入接近了300万元。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发展交通告知单等更多业务品种,让消费者的各类消费都能明明白白。”

  上世纪80年代末,邮政贺卡开始发行,贺卡逐渐成为替代过去人们逢年过节邮寄书信的另一种联络方式。据悉,2007年,邮政贺卡发行量达450万件,收入达847万元。今年兰州市邮政贺卡目前的收入已达到770万元,预计全年能发行600万件。

  “随着电话和银行异地存取款业务等方面的普及,曾经兴盛了很久的家书和汇票逐渐淡出了邮政业务。但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始终属于邮政投递的业务范围,这恐怕是市民最希望见到邮递员的时候。无论怎样,如今的邮递已经进入了商业信函时代,这是邮政发展的趋势,我们也相信它始终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权雅英充满信心地说。本报记者李林娜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联系方式 保险 报纸 工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