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环有缺陷治污就难实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14:15  金羊网-羊城晚报

  广州缚“黑龙”调查石井河

  本报讯 记者李志伟报道:先后绘制“中国水污染地图”与“中国大气污染地图”的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本报近日推出的“调查石井河”系列报道高度关注。他表示,目前,中国城市的河涌污染令人痛心,而石井河由于靠近广州水源保护区,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更显严重。

  污染太严重,藻类也难生

  羊城晚报: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调查发现,广州石井河的水污染日趋严重,而且治污多年仍难见成效。请问您了解石井河吗?据您所知,类似的河涌污染情况,在其他城市是否普遍?

  马军:与石井河一样,河流受污染的情况在各地都非常普遍。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种情况很少见,但随后不久,河流的命运就不一样了。目前,在全国各地,已污染的河涌占河涌总数的比例都相当高;一些城市甚至有90%的河段都已受到严重污染,而且污染的程度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开发的进程而越发严重。

  我了解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河涌、江河污染的情况。人口密集带来生活污水,小工厂散布带来工业废水,特别是工业废水,危害相当严重。我们在制作水污染地图时发现,很多人对工业废水污染的危害了解得还非常不够,比如石井河,这里的污染源85%以上是生活污水,于是很多人认为工业废水所占的比例少,问题不会太大。可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工业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危害很大,一旦流入农田,污染土壤不说,还会影响生物链,这个危害就难以估量了。

  目前,在治污设施上,石井河的截污管网不配套,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一环有缺陷,治污目标就难以实现。

  根据我的认识,石井河的许多河段,能见度还不到1厘米,水质处于劣V类,这种水质对生态非常不利。举个例子,如果仅仅是生活污水中的氨、氮等元素超标,爆发“蓝绿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可是如果还有大量的工业废水等其他污染物,连“蓝绿藻”也很难生存了。

  治理石井河,关键靠政府

  羊城晚报:据我们了解,为了治理石井河的污染,这些年,广州投入了不少力量。可是,时至今日,这里的水质情况似乎并未得到明显改观。难道石井河就这么令人失望,就“没救”了吗?

  马军:为什么石井河治理了这么多年却难有成效?在经济起步初期,为了经济而不顾一切、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抱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去发展,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时至今日,仍有人未充分认识“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从而导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企业在这种社会现状下也不愿意去改善技术、购置环保设备。

  目前,石井河的治污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管网铺设滞后,没有管网,污水直排。在污染积重难返的情况下,想靠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与减少污水排放等个人行为,是很难让河水变清的。也就是说,要治好石井河,更主要的是要靠政府监管,要制定更严格的法律,督促企业达标排放,加快治污设施建设。

  水费若提升,流向要公开

  羊城晚报:为了绘制“中国水污染地图”,您了解到全国很多地方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于石井河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资金、征地、截污等,外地有无可借鉴的经验?

  马军:河涌治理需要大量投入资金,对此,很多地方政府都会诉苦,说“没钱”。

  国外有很好的经验,比如,英国通过建立“市民委员会”,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对水费的去向进行监管,信息公开透明,通过市民的参与监督,提升社会对水价提升的认同。

  而在国内,一说水价上调,就遭受到各方的反对,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反对”值得理解,因为我们的市民对资金去向不了解,或者说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水费提升对自己带来的切身好处。所以,中国治水,还需要在“信息公开,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方面下功夫。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进一步解决具体项目上的问题和难题。

  在征地拆迁等问题上,也应充分尊重群众利益,在尊重市民、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解决。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